听证作为价格调整中的必经程序,究竟该被如何认识?中国水网在上一篇中邀请专家,就其定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篇将从民众对听证会的质疑入手,解析听证会为什么。
“很多场合下,听证代表一致同意涨价或绝大多数同意涨价,确实很容易给公众留下“听证代表是涨价的托儿”的印象。” 深圳市万德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海博士对中国水网分析道。
他认为,价格听证会一般由企业(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价格管理部门主持,直接的动因,就是要求涨价,所以,听证会成“听涨会”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没开成“听涨会”反倒不合常理。
在申请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代表之外,有时部分听证代表确实是申请单位邀请的善意人士(俗称“托儿”)外,更多时候还是专家代表、消费者代表通过对申请调价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调研后,确实认为需要涨价。笼统说听证代表都是“托儿”、都被申请企业收买俘获,对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听证代表是有失公允的。
中国水务投资投资部经理陈汪洋认为,很多民众媒体都质疑听证会,认为听证代表的选择等不公平。其实,全国人大代表的选择公平吗?听证会作为一个民意表达平台和民众参与形式,关键在于民意引导,和民众参与。要真谈涨价与否,从目前的现状,水价完全还没有到达其应有的价值。应该继续涨,当到达其合理的价值后,肯定就会停涨,甚至下跌。
从另一个角度,长沙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凯军认为,听证会是一个反应意见、发出声音的平台,所以参与代表需要尽可能广泛地代表其所能代表的“民意”。但目前,很多听证代表多代表个人立场,而没有与其所代表的人群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听证会不能反映民意”,也最终让听证会的效果大打折扣。
汪海认为,我国公用事业听证会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听证代表不专业。相当比例的听证代表没有能力对企业合理成本进行判断,也不理解企业和政府、公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果无非两个极端:一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举手,二是以很民粹主义的思维,拒绝企业的所有合理诉求。
资深业内专家梁相钦认为,白菜、萝卜等也是生活必需品,涨得更快,没见有听证。石油等涨价很厉害,也没见有听证。公用??价格要听证,似乎有道理,但很多更关系民生的问题却没有听证。
政府作为管理者,想让什么涨价了,即使不听证也可以涨;不想让涨了,即使听证了,就以民意为主,让价格涨不了。政府作为最终的决策者,企业其实是背了个“黑锅”。
从根本上,听证会目前的尴尬局面,“从根源来讲,质疑起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即便企业公布的信息是真实的,民众也不相信。”陈汪洋如此介绍。
从操作的角度,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颜俊建议,听证代表应当由消费者协会、大用户协会、媒体代表组成,这些机构有意愿(涉及巨大的自身利益,如大用户协会)、有能力(可以雇佣或聘请专业人士)、有精力和时间去把供水成本、价格的问题搞明白、搞深入。同时,陈汪洋认为,可以适当引入监管的第三方。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博士介绍,明确物价局、水务局、供水企业、用户等多方主体的角色定位、权利以及责任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调价具体操作程序,以及听证会的定位,并严格按照相应流程的组织步骤、时间等规范,以及目标等进行规范操作,强化监管。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才能避免政府、公众代表以及供水企业在水价听证会上所面临的尴尬和质疑。
编辑:谷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