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偏高、间歇排放、控制困难等特点,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进入周边水体,使河道、湖泊受到污染,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如果说大江大河是一个人身上的‘主动脉’,那么农村的河流就好比是‘毛细血管’。开始要重视大的血管,到了一定程度,必须把‘毛细血管’全治好了,大的血管才有用。”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说。要净化“毛细血管”,就必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治理率要提升10%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环境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压力。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设施。
“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还不到10%,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侯立安教授指出。
据统计,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0.34公斤/天,年产生活污水108.2亿吨;大部分生活垃圾被随意堆放或倾倒在河湖沟渠中,蚊蝇孳生、臭气弥漫。规模化畜禽养殖每年产生各类畜禽粪便约20亿吨,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为切实遏制住农村生活污水这一污染源,住建部正在拟定“十二五”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
住建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范彬告诉记者,该规划将从2010年起用大约30年时间,在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与服务体系。到2020年,使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
“十二五”期间,全国村镇污水治理率要提升10%。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治理将进入攻坚阶段。
对“症”下药是关键
“农村污水处理绝不是沿用和照搬城市污水处理的办法。”赵华林表示,农村污水处理,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以分散式、低成本、易维护作为技术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村镇污水治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村镇地区的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起来输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二是将较为分散的村镇污水依据聚落特点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排放,这种方式被称为分散污水处理。分散污水处理的优点是投资省,出水可以就地回用或补充生态用水。但是,分散污水处理在技术上绝不是集中污水处理的缩微和简化版,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居住分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如果像城市那样进行集中式污水处理,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代价太高、缺乏可行性。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污水处理厂也将难以运转。因此,分散污水处理模式在我国村镇污水处理中占有较大比重。
同时,农村的资金短缺、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这就要求农村污水处理在技术选择上,必须发展低成本、易于维护的技术,才能用得起、用得好。
“农村污水处理的标准不需要像城市那么高,城市污水处理会把水分中的氮和磷过滤掉,而这正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果用来灌溉农田,就不需要达到很高的处理指标。”赵华林说,降低处理标准,可以大大降低农村污水处理成本,达到三、五毛钱处理一吨污水的效果。
近年来,为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治理,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等文件,北京、广东等地制订了《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指引》等,用以指导与规范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各地也涌现了一批分散型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广西、云南、重庆、四川等地的一些城镇采用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等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赵华林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也将把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推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探索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编辑:朱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