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海淡市场乍暖还寒 科技规划助推发展

时间:2012-09-11 17:1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杨瑞雪

评论(

今年以来,为缓解愈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已颁布多项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在2月初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后,8月29日,科技部正式公布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将初步形成,海水淡化装置制造的产值将达到75亿—100亿元/年。但目前我国海淡产业发展面临技术落后、产能闲置、成本过高等瓶颈,在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春天里,仍需各方耕耘,方能突破春寒料峭,迎来硕果飘香的丰收时节。 

现状 

核心技术落后 设备国产化低 

海水淡化在国外已有三十几年的成熟发展,我国海水淡化在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的距离,核心技术被法国、以色列等国掌握,国内海水淡化设备60%至70%为国外进口设备。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便是使用以色列的设备。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与国外的领先技术差距仍在10年左右。 

“十一五”以来,我国在材料、组器、装备以及工程化的建设中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关键配套设备研发取得明显成效。 但专家指出,我国海水淡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仍需加速,目前海水淡化的两种核心技术膜法和蒸馏法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以占据我国海水淡化市场份额67%的反渗透法技术为例,其最主要的核心原材料反渗透膜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目前中国有90%的反渗透膜仍需从国外进口。 

成本居高不下 产能闲置率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得到较大发展,除了先后完成多项示范工程外,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海水淡化项目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包括国家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内的海水淡化工程呈现产能闲置状态,企业越开工越亏损。 

以领先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重点城市天津为例。目前天津已建成投产的6家海水淡化厂均存在大面积停工现象: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设计10万吨,如今仅生产1.8万吨;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厂日产7万吨的工程处于办停半开状态;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目前已全线停产。除了天津的项目,其他地区的海水淡化工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黄岛电厂海水淡化项目,建成后正式运营没有多久就陷入停产状态。 

海淡工程的产能闲置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与运营成本过高,市场需求有限。据了解,天津北疆电厂生产的淡化水直接成本约为每吨4元,加上设备折旧和还本付息,每吨水成本高达8元。对比天津当地普通自来水4元左右的居民用水价和7元左右的工业用水价,明显不占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依靠煤、电为能源的海水淡化更加没有市场。 

前景 

技术切入产业 政策引导市场 

面对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落后的现状,《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我国将通过5年时间,初步形成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海水淡化科技整体上接近世界水平;加快培育和壮大海水淡化相关产业,以科技为切入点有效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其中,要突破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核心共性技术;建设2~3座日产水5万吨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组建2~3个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 

而面对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需从市场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政府支持和投资引导,降低生产成本,统筹规划项目与市场,实现海水淡化的商业化运作。关联产业合作就是解决方案之一。一方面可实行水电联产,即通过发电增收来补贴海水淡化,缓解成本压力;还可以把海水淡化产业与石化产业对接,利用淡化后产生的浓海水制盐或生产氯化镁等化工产品。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天津得到应用。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尽快将海水淡化纳入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平衡分配,拉动需求,推动项目运营,实现产业化发展。 

我国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发展海水淡化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出台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重大利好。需要通过技术突破提高竞争力,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市场发展,争取真正落实“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目标。 

 

编辑:杨瑞雪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