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干旱程度愈演愈烈的不利局面, 解决的办法是开源节流,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要保护现有的水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约水源,如农业上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工业上治理水污染、利用废水,国家调节供水政策,提高水价等。在开源方面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工程量大,工期长、耗资大。而充分开发雨水资源则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但如何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实现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雨水蓄集利用发展中问题重重
对雨水蓄集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据专家介绍,解决的办法习惯于拦截地表径流(如修水库)和开采地下水(如打井),或者寄希望于跨流域调水,而对当地雨水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未把它当作解决缺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水环境效益的认识更淡漠。专家建议,不仅雨水较少的地区应当重视,雨水较多的地区也应当重视,事实上雨水越多的地区越适合开发利用。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雨水蓄集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华北平原的河北、河南等省(区)发展较快,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云南也有少量发展,其他地区尚未广泛开展。即使同一省份发展也不平衡。
综合性系统化的研究不够。据悉,在研究方面,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都是单项的研究。雨水集蓄工程包括雨水的引导、聚集、储存和高效利用等方面。因此,要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必须对雨水的聚集、存储、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使之形成一个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方陆续发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但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有的省市已在小面积推广,有的省还未开展,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也影响了发展速度和工程质量。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总结出地方标准,进而制定全国的标准,更好地指导雨水集蓄工程的发展。
雨水利用的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受地形、降雨资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用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和某些节水灌溉方式,也不可能进行充分灌溉,只能实施灌关键水或救命水的局部灌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灌溉水的效益。如微灌技术、抗旱坐水种技术、地膜集流穴灌技术、注射灌溉技术、瓦罐渗灌技术等。
多途径利用 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土地辽阔,总面积占全国的40%,但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l0%。而这些地区却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业区,光热条件好,可供开发的耕地和草地资源潜力很大,但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这里土地和草地资源优势的发挥。由于雨水蓄集工程规模小,分布较散的特点,对环境不但无负面影响,且有利于生态保护。经研究表明,在降水量达到250mm以上的地区,都可以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施雨水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对雨水在时间、空间上的双重调控,除解决生活用水外,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不断拓展雨水利用的应用领域,开创雨水利用的广阔前景。成为缺水农村地区家庭安全供水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改变雨养农业区结构单一状况提供用水条件、发展城市雨水利用,使其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力补充、作为紧急状况下(战争、地震或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备用水源都是我国雨水蓄集利用的方式。
目前我国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0%,与国外利用率高的国家相比,可利用的潜力很大。通过开展系统性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开发,提出导向性政策措施,实行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性发展规划,统筹兼顾,进行综合性应用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程配套,严格项目管理,确保效益发挥都将是对雨水集蓄利用的促进和拓展途径。
编辑:赵恒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