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十八大的召开,也再一次将环境保护推向历史的高潮。但是,目前我国在环保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然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近日,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王宝贞在“2013年(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上,接受中国水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企业的核心技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王宝贞在点评中国水网总编傅涛的发言时感慨,报告提出的观点和理念具有战略前瞻性,真正触及到我国水环境治理科研与企业彼此脱节的实际情况。
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
借鉴国外经验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王宝贞坦率的指出,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在科研过程中较少考虑成果转化问题,更多的是考虑职称晋升问题,没有有效的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的创新技术,用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另外,环保企业与专家、学者的合作力度不够,治理技术大都停留在传统技术上,即使采用新技术,但由于缺少技术后盾,有些项目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间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搁浅停产。
王宝贞谈到,美、德、法等国在污水、污泥、工业废水、雨水处理研究与我国的根本不同在于,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技术先进的环保企业,从而解决实际环保问题。例如,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W.J.Oawald教授研发的先进组合塘系统(AIPS),在加州和世界一些国家推广应用;德国Bohke教授研发的AB工艺在德国、欧洲推广应用,我国的一些污水处理厂也采用了此工艺;法国发明的曝气生物滤池(BAF)由威望迪和威立雅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在中国也得到广泛应用。
“我的原博士研究生赵庆良(现为哈工大教授、副院长),曾在德国尼尔斯河管理协会负责研究污泥超高温-中温(75度-35度)处理,经过2年时间研究成功,共花费50万马克,其发酵和高温消毒的污泥可用于农田施肥。该工艺研发成功后立即被该协会转化成生产力,2年后,Goch污水处理厂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应用超高温-中温污泥消化池的污水厂,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精神和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王宝贞如是说。
缺少针对性、独立性科研创新精神
重点领域技术攻坚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许多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法改进工艺和系统运行良好,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或一级B排放标准,但仍有许多专家反复地进行改进实验研究,而许多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处置技术远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参与研究者却寥寥无几。王宝贞指出,针对以上重点领域的技术问题,我们必须付出很大努力,调动科研队伍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
对于我国目前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情况王宝贞表示认可,认为北京正在大力推广和普及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他也指出,远比污水洁净的雨水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且城市雨水管网和雨水(径流)处理与回收利用工程的建设滞后,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水污染严重。
在此,王宝贞分享了德国雨水利用的经验,他指出,德国在雨水收集、处理与回收利用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在德国,无论就单独住户、街坊、小区,还是大型建筑物、城市和流域都有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与回收利用系统。例如,鲁尔河管理协会在其鲁尔河流域建造和运行了7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其地表水的III-IV级标准。同时,该流域建造和运行了549座雨水(径流)处理厂,采用雨水预处理、雨水沉淀池和雨水净化塘处理流程,出水达到德国地表水III级标准,达标排放的污水和雨水均排入鲁尔河作为水源补水。
对中国水网的期望:
担起整合行业资源的重任
在“2013年(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开幕式上,王宝贞与高从堦院士、王洪臣、徐文龙、傅涛、张韵、张丽珍、张景志及周欣平九位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行业领袖共同开启 “清澈中国”产业行动计划,同时表达中国环境人的梦想与憧憬。
王宝贞非常激动的对记者表示,真诚希望中国水网能在工业废水处理、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雨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组织好环保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与优化组合,发出协同效应的正能量,为实现清澈中国,打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编辑:朱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