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技术上演“归来”

时间:2014-07-15 09:0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贡玮

评论(

时隔多年以后,张艺谋与巩俐再度携手拍摄《归来》,希冀打造一部传世之作。环境产业同样上演了一部“归来”,主角是技术,然而却在颠覆经典,褪去原来的“高大上”,演绎屌丝如何逆袭。

这真是一个好现象,技术本应是环境产业的立足之本,现象背后是政策、社会、公众、资本的各方助力,众望所归。

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判断:中国环境产业即将进入技术革命时代。依据是,伴随着环境产业向纵深发展,产业重点从无害化治理向资源化方向延伸,需要更多的技术作为支撑。

因此,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业更多的话语权移交给优秀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公司。这种繁荣譬如武则天号令下的冬日百花,不仅惊艳,而且称奇,技术创新跳出窠臼,显得活力十足。

谁是推手?

“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技术界体会尤其深刻,每一次新技术出现都吸足业界的眼球。

比如建设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的宏伟蓝图。历经百年风雨之后,活性污泥法是否将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环境技术历来沿袭世界老路,但习总书记近日提出“不能用别人的昨天打造我们的明天”,在政策的引导下,这种因循守旧是否将被终结?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说“水业的拐点已经来临”。2014年年初,他与5位国内知名专家联合提出了《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目标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设一座(批)面向2040年水处理需求的先进污水处理厂,引领中国污水处理事业的跨越发展。

这标志着我国环境技术迎来了一个理念创新的阶段。

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渐成型,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有更多的企业家谈论技术创新了。与专家们源于大局观的创新不同,企业创新更多来自于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北京赛诺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红梅坦言,企业家的血脉里多含有不安分的因子,“怀着不断改变自己、重新实现自己的自愿”,而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执行总经理于家伊的回答更加直接:“创新能够使企业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

台湾黎明兴技术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新颖厌氧氨氧化技术——污水处理SNAD技术,该技术结合硝化、厌氧氨氧化及脱硝作用于单一反应槽,获得了美国、台湾及中国专利,虽然很多同行在研究同类技术,但董事长黎德明自信地认为“我们研发的技术比老外的更厉害”。

杭州求是膜技术有限公司发明的砼式膜同样引人瞩目。砼式膜被誉为中国原创发明的中空纤维膜的更新换代产品,虽然这项“肉里加金”的技术还有待更多的工程检验,但它使用寿命长、可耐受复杂水源等特点已广受肯定。中国工程院高从堦院士为其背书:“求是发明的砼式增强中空纤维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使我国的中空纤维膜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这些例证表明,有更多的环境企业重视研发,而且是自主研发。虽然还存在资金、人才的不足,但企业选择站在技术的高地,以微创新、迭代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以“研发一代、生产一代、销售一代、处置一代”的旋律奏响了环境技术革命的序曲。

做“对”的技术

从技术研发到转化成产业生产力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其间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的适用性,二是关注技术系统化需求,三是凸显技术的差异化优势,四是加强技术合作,产生聚合效应。

一句话,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要与市场紧密结合,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不能“自嗨”。

以目前最具想像力的农村市场为例。我国现有行政村55.6万个,据测算,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1.5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10亿吨,但是处理率很低,垃圾收集处理率只有35%,污水处理率8%,此外,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

虽然很多企业针对农村市场开发了小型化、模块化、设备化、自动化的技术和设备,但真正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不是技术,而是影响技术的其它要素。“当一个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它一定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裁曹曼认为。

住建部村建司司长赵晖认为,农村环境治理还不到规模化推广阶段,瓶颈在于企业的投资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农村治理技术的经济性更加重要。为形成规模,降低单位成本,政府部门正在尝试“常熟模式”,建立城乡统筹管理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资金,跨镇建设治理设施。

另一方面,技术的系统性更受重视。系统不仅是产业之内的,还可以是跨界的。嘉博文利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植酸肥料,为肥料产品寻找出路,需要在环保、农业不同产业之间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对接,完成跨系统的技术平台的搭建。

毋需讳言,企业是逐利的,需要凭借技术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国际老牌水务公司法国威立雅近年专注研发水中药物残留去除技术,推出了ACTIFLO Carb工艺。该工艺由粉末活性碳预处理池、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组成,可有效去除难絮凝有机物、杀虫剂、内分泌干扰素、味和嗅等,将有机碳(TOC)从15毫克/升去除至2毫克/升,代替了臭氧活性碳工艺,投资减少30%。威立雅水务技术亚洲技术总监陈晓华强调,企业技术研发应“找对热点,做出差异”,即使差异不大,也可使你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认为,技术实现产业化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合作,“作为技术专家不仅要了解技术的前景,更要明白技术的局限。”

普拉克环保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英杰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就像做鞋一样,环境企业原来热衷于做全产业链,鞋帮鞋底都自己做,但是“这种模式可能适合某种企业,不适合所有企业”,在产业细分时代,大家应该学会合作,“投资者可以把技术整合在一起,哪里有市场,技术就汇集在那里。”

傅涛曾表示,“专业化分工催生了企业合作,中国水业重回战略合作时代”。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将在公司、项目、技术各层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在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新兴领域,还将涉及环保、生态、水利、农业的跨界整合,做好技术创新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未来风向标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经说过一句让技术人员很不爽的话:忘掉技术导向。原因是,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很多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已经败给了重视用户体验的公司。

互联网对环境产业的冲击也已悄然来临,有行业人士感叹:“你可以不理互联网,但是却阻挡不了互联网影响到你。” 

首先是大数据对环境技术的影响。

2013年,博天环境提出“十、百、千计划”,通过对20年项目数据的分析,确定出10项工艺技术路线、建立100项企业标准规范、总结项目中出现的1000个问题,这使由积累形成的个人经验迅速转化成行业财富,技术内核从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

其次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拥有170年水务咨询经验的台湾美华集团,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为产业提供水务资产管理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

还有物联网对服务界面的改变,等等。

移动互联网对业态的影响更加深入。金科水务副总裁王同春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原来在机场看见欧美人习惯于抱着书看,而中国人却热衷于聊天、看手机,觉得我们中国人太差劲了。但是一次在马德里的会议临时改期,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到通知,而欧美人却还站在那里等。每当新的时代来临,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他呼吁:“移动互联网正在缩短强与弱的差距,同志们,机会来了!” 

傅涛提出了他的“广场理论”。他认为,移动互联时代推动了传统营销模式向社会化营销模式的改变。他将传统营销比喻成礼堂,所有人都在听拿着话筒的人讲,但是社会化营销却是拆礼堂建广场,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去高大上,只有塑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体才能拥有更多的听众。”

这个时代坚持“高大上”、不考虑公众心态的变化是不行的,傅涛认为,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强,推动环境产业从二维向三维转变,要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体验,“虽然感知不等同于事实,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感知的作用大于事实。”

 另一个将对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蓝色经济理念。蓝色经济是联合国环境署资助完成的一项世界环境课题,在世界经济不再受到污染排放困扰的前提下,设计出的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傅涛认为,蓝色经济与中国提出的循环经济的区别在于,循环经济仅指物质循环,而蓝色经济包含了整个生态经济的大循环。

傅涛分析,在传统观念中,环境产业是一个末端产业,但蓝色经济“让我们眼界更开阔了”,教会我们如何从自然循环中获得价值,就像一棵树苗没人管理,50年后它自己长成了参天大树,“这就是生态的价值,生态循环能够放大我们所把握的价值。”

但是当前的现状是,自然界的生态循环被割裂了,谁都无法享受到生态价值放大所带来的益处——需要把生态系统重新连接起来,“环境产业就是处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如果生态系统真正循环起来,可能就没有环境产业了,也许环境产业吞并很多产业,也许环境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中,但我认为这是环境产业未来的一个方向。”傅涛说。

“我们应该学会顺势而为,学习借鉴自然界生物共存共荣法则,在经济领域获得可循环的价值,这是蓝色经济理念的精髓。”傅涛指出。

基于这一理念,E20环境平台推出了生态族群和环境医院,两者皆致力于促进专业公司的合作,通过加长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新的市场,生态族群共享增量收益。此外,他提出,研究促使生态循环的技术、突破制约各个节点的技术、借助自然界力量把循环点拉长的技术,是环境技术未来的几个方向。“未来,谁能够在产业应用领域中通过利用自然之力获得生态循环的能量,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傅涛预言。

编辑:贡玮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