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行业,用政策促进环境产业是最有效的。但是,政策的使用主要是来填平市场不能良性运转的沟壑,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
我国行政体制下的政府已比较习惯于通过政策的手段创造市场和驱动产业。但是环保事业地位日益提高,环境产业依然弱小,由诸多因素造成,其中行政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有很大影响。
自从节能环保产业被寄予未来支柱产业的厚望,各级政府不再回避对产业的深厚预期,促进环境产业相关的政策频出,政策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现象,也有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现象。那么如何用产业思维和生态思维来制定产业政策呢?
1、环境产业直接带来GDP的增量
单纯的环保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确实存在不一致性。欧洲率先的环保表率在短期内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经济的增速。这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了机会,使得通过不充分包含环境成本的产品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如果找不到一个实现绿色产业GDP增加的体系的话,在接下来的发展竞争中,将会在东盟等后来者的逼迫下,失去增长的动力。
环境产业的基本增量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价值的挖掘。有机鸡蛋比普通鸡蛋贵一倍,为什么仍会有很大的市场?因为在消费者更高价值诉求背景下,它被附加了相应的价值增值,人们愿意为此更多的支付。环境产业某种意义上就是制造附加生态价值的产业,但是必须找到产品的载体。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健康产业、健康饮水等等都可能是环境产业的产品载体。
二是环境内部服务的外部化。通过产业化转型而产生的环境产值增量,将原来体制内的环保服务变成市场的服务,这是拉动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这种转型是以标准化、高质量、社会化为前提的。这类似于自己不在家做饭而带来的餐饮产业的兴起。此外,则需要通过转型激发的增量来实现价值,环境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会促使产业在循环中产生增量。
2、在循环中实现产业的新增量
目前的环境产业有两大特点。一是服务集中在工业生产的末端,我们忙着让各种废物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即便是循环经济也是一种末端利用,也属于末端经济范畴;二是环境产业做的大多是单元服务,在某个环节上成为经济的成本环节,不能独立实现物质的生态循环,因此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增值。
事实上,物质和能源在自然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人为阻断了许多的循环环节,造成了大量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果形成物质和能源循环生态链,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增量,比如将市政污水简单处理后仍是污水,但是深度处理后就成了再生水,是一种价值增量;将污泥稳定化后,它还是废物,但是做成了肥料或燃气,就是一种价值增量。
环境产业处在物质循环的关键节点之上,是贯通物质和能源循环的关键,因此也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
3、产业生态与产业协同
物质和能源的循环需要众多产业环节的协同。这种协同关系我们称为产业生态链。通过产业链上的“生态循环”,让它的价值在过程化循环中产生叠加的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最大化。这也许是生态文明的经济精髓。
产业生态链是指增量的概念,不是指纯成本中心,如果只是目前末端治理为主的产业,就是社会的成本中心。真正的生态经济、环境产业生态化是一个循环概念,一定要做到有价值增量出来才会有市场认同。
通过多环节的集合,将不同的单元服务进行整合,构建具备循环能力的产业生态链。在循环的过程中,单一的企业会受到专业度的限制,难以完成生态链上的全部环节的服务,那如何实现产业的增量体系,则需要处于同一产业生态链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基于互相尊重核心利益和增量分享为原则的生态协作。
4、产业服务业的作用
产业生态系统的搭建是个多元主体产业的负责体系建设。在环境产业相对分散又快速转型发展的当下,需要第三方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产业服务。产业服务业主要是向环境治理产业的主体提供咨询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化服务等的服务业。
由于环境产业碎片化的特点,环境企业的生态协作需要产业服务业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样产业服务业也将促使环境产业实现生态化。如果环境治理企业是砖,产业服务业就如同水泥,没有水泥的作用,砖就不能变成墙,而产业生态系统就是一堵生态的墙。
在环保企业本身及环保设施运营中,单元强化而未实现生态循环的特点比较突出,必须通过生态协作解决这个发展瓶颈,实现价值增量。而怎样将环保企业之间的生态协作良性互动起来,就需要产业服务业提供交易服务界面的链接。
环境领域的产业服务业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环境产业变为生态化的产业;二是促进环境产业完全融入经济产业。
环境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完全与整个经济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趋势,这种融合需要专业化的帮助,动力来自于市场化的产业服务业的兴起。
5、通过顶层设计让价值循环起来
由于环境产业的特征,政府是促进产业循环的重要力量。
目前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基本做法是将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简单模仿,导致后续具体的行动计划会难以落地。在环境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各级政府能够做什么呢?
首先是释放需求。需明确哪些是本地的刚性环境需求?同时应考虑用支付体系扩大刚性需求的真实性。其次是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根据属地产业特征和生态特征,由产业服务业的参与,从点到面,完成产业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回答哪些方面是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政府完全退出的?哪些方面是市场机制相对不足,需要政府补贴引导的?哪些方面是市场完全失灵,需要政府自己完成的?第三就是充分开放市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让产业生态真正产生价值增量是激活地方转型的根本。
6、政府角色:填平沟壑,让价值流转起来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市场领域的过度干预会严重损害市场行为,若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就不应无限的发挥政府强大的干预能力。基于当前我国政府在环境产业发展中的角色现状,环境产业的发展处于被政府严重干预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角色有待被重新定位。
当环境产业市场良性运转的时候,政府应坚决退出;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则需要适度干预,但是这种干预不是直接下场,而是通过补贴和政策填平沟壑,将循环受阻的环节打通后,马上退出。比如有些项目是生态循环的关键阶段,但是收益过低,优秀的企业都不愿参与,说明这些项目存在着风险与回报不匹配的问题,政府应想方设法提高项目回报或者降低风险,而不是简单地取而代之自己做。
实际上政府的真正角色是将市场利润不能覆盖的都给填平,将市场上走不通的桥给建起来。比如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市场都在抢着做,政府可完全交给市场去做;而河道治理领域,政府则可以把收益设计好,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从而调动企业的热情,引导市场参与进来去做。
我们已经走过了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政府企业化时代,正在进入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新政府时代。政府除了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宏观调控以外,其他的领域,包括绝大部分具体的公共服务领域,都需要政府填平沟壑之后让市场抢着做,让价值在市场的轨道上流转起来,才是生态文明下的政府高境界。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