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供水掘金时代来临?从政策角度解析行业未来新机遇

时间:2016-06-21 17:3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任萌萌(整理)

评论(

国外媒体谈中国环境产业,无不艳羡地用“掘金时代”来概括,尤其供水行业,更是国外名企进军中国环保圈的一个标志性领域;然而,中国的供水行业发展得如何?要获得“掘金”式的发展,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清晰的答案—— 

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企业成长与市场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能否摆脱历史羁绊成就企业的产业链延伸?

··· ··· 

行业需要全面了解自身,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在6月21日,2016(首届)供水高峰论坛暨济南水务“小白热线”成立20周年供水服务交流大会上,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就带来了“行业政策分析”,同与会的300多位行业精英共同分享了“供水企业在PPP大潮下的转型之道”。

1.jpg

以下文章内容为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第一,供水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png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政府公共服务提升的力度,整个社会都有目共睹,其中PPP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而回顾PPP对供水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 最初,先收购,通过改制以后,在2007年、2008年有一次“返潮”,随着市场化改革发展得慢了下来。

整体上看,PPP在中国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80年代发改委所主导的“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就包括“供水”、“排水设施”。(2)从2003年—2015年,建设部推动市政设施六项的改革,是到目前为止整个市政基础行业受影响最大的阶段,直到今天为止,发改委谈PPP仍然主要针对的还是市政基础设施,而“市政”两个字就代表了地方政府。(3)2013以来,财政部发起了国家基本国策的PPP改革大潮,与之相应,发改委也随后从地方政府的财务控制上,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进行调整,这不仅在法规方面,而且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中也受到了影响。

当前,PPP在供水行业发展变化的源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其决议中有关于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国际定位的相关描述。如前文所述的“(2)”阶段,虽然2007年、2008年,PPP在中国供水行业有所弱化,只有少数企业要上市,实现市场化,但是2013年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中,或推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转变时,供水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影响,虽然目前看来,供水行业虽然还是以公益为主,但是在改革大潮中,或者未来十年,现在的看法还是有点保守了。

2014年“国发43号文”发布后,目前财政部通过大数据建设,已经积累了9万亿项目,并且通过多次筛选和省级和国家级的示范性项目的评定,已经获得了很大的一个数据,可估算,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投资中间至少30%以上会在这个大数据库中被追踪,而且可能被大数据赋予各种融资的助力。例如,财政部、发改委共同推动着一个国开行1.2万亿的项目,其利率只有1.2%,直接作用于PPP项目,如此以来,企业只要不被本地的市政府直接管理就可以算PPP。所以,PPP不仅涵盖私营企业,也可涵盖外企,也包括到外地扩张的国企、央企。这实际上是中央投资转移支付的一种版本,这种版本借助了政策的作用。原来基本上是传统体系去承接这样的项目,但现在有财政部的领导,直接形成PPP,支持企业做市场化扩张。

PPP的发展,即为企业带来了多项资金,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公共服务的资本成本降低了,有了盈利的条件,在供水领域,企业同样获益。例如发改委的价格司多次提到价格的改革,投融资平台必然也会延伸和影响到公益性企业的融资模式,价格体系在中间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而国发43号文还提到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鼓励PPP推进,同样的还有2014年国发60号文。这样的政策会影响很多企业的上市。例如,在2003年平台整顿,以危机作为发展契机,跟地方政府签订了协议,获得了从“报销制”转向“承包制”的改革机会。

总而言之,公共事业行业有三个阶段:

3.png

第一个阶段,幼年期。自来水公司成立得较早,但是很多事情还要找政府要钱,是“报销制”的,整个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对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也没有权力做很大的决定,还是需要依赖政府的补贴。

第二阶段,少年期,为了上市跟政府签订协议,跟政府有清晰的责权约定,有服务的边界,有价格的补偿机制和明确的价格体系,并且有了自己的融资体系。走到少年之后并没有完全得到发展机会,发展机会必须来自混合所有制。

第三阶段,青年期。走混合制发展路线,企业可以上市,从一个供水公司扩张,上市之后与政府之间更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同时,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也日益完善,意义重大,而且也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第二,企业成长与市场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数据能直观反映供水行业的现状。

1、生产能力和实际供水量

4.png

在2015年、2016年生产供水能力也伴随着城市的建设节节提高,人们对水有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用水量不断地提高。

2、城镇公共供水设施负荷率

城镇公共供水设施负荷率在不断地提高,58%的负荷率其实带来的是供水行业的资产负债表。该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差别较大。在东部供水负荷率达到了60.5%,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只有53.5%。为什么?

5.png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老模式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个过量的现象。在城市化建设中,人口从西部到东部流动,这一原因也导致了东部的供水好于西部的情况。

6.png

3、城镇公共供水总量与漏损水量

供水漏损总量是在逐年攀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漏损量还包括了一部分供水但未计量的部分,不全为漏失的水量,实际上是企业产销差的体现。

7.png

4、城镇管网漏损率

国际上的单位管长漏损率都要好于中国,虽然这两年中国的情况有一些波动,但是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下降,当前国家在一直推动这一情况的好转。

8.png

5、淡水资源损失量

整个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是28000亿立方米,全国每年缺水大约400亿立方,城镇漏损量87亿立方,占到整体损失量的20%。如何大幅度地降低漏损量确实是我们供水企业的责任,也往往成为供水企业发展的契机。

9.png

国家层面上“水十条”提出:2015年要降低水资源漏损到15%,2017年降低到12%,2020年降低10%。虽然现在的城市发展和施工中碰到漏水的问题,漏水水量造成的损失高达百亿以上;但是国家推动的综合管廊的项目正在缓解,同时一些新技术也在尝试可否此类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供水方面的总投资有4100亿元,估计“十三五”规划供水项目总投资大概在4500亿元。

10.png

第三,能否摆脱历史羁绊成就企业的产业链延伸? 

供水企业除了自身的供水方面的发展和机会之外,有60%的企业做到了供排水一体化,得到了一些整体的发展机会;有8.6%的企业已经涉足垃圾领域的服务体系;也有11.4%的企业涉足污泥领域;有20%的企业在供排水和固废领域获得了收入。

11.png

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供水企业正在获得更多相对独立的市场化机会;另外,随着企业本身能力的扩张,例如长沙水务、江南水务等都在利用PPP的模式,结合自己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整个供水大企业真正实现企业市场化运行。 

第四,PPP助力下,发现企业的新机遇 

我们要更多地借助资本,获得更多PPP机会。在市场方面,供水服务和其它公共服务都是为地方政府完成一种公共服务;所以,市场化企业横向扩张到了污泥、垃圾甚至餐饮废弃物的处理处置领域,这些都提升了它们的发展实力。

1202.png

同时,互联网+与智慧水务也是供水企业的新机遇点所在,包括智能管网、城市水务物联网、全过程智能化和可视化。

14.png


编辑:任萌萌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