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气味及其敏感的人,我对黑臭水体是非常厌恶的,但发黑发臭肯定不是水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水体里的污染物超出了其容纳能力。
我最近因为个人兴趣对这个领域关注较多,跟大家分享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有偏差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黑臭水体这个词自去年开始在环境领域、城市建设管理领域都非常火爆。去年4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中提出了“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这是“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章节中第二十七条“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提出的具体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同时,“水十条”开篇也提出了“到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定义,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这个定义很棒,没有任何专业术语,真的是从人的直观感受出发,普通人也一眼就能看明白,知道该不该去投诉。
不过到了治理层面,还是得有专业人士来操作。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
去年8月份,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给各地提供了工作方法。
《指南》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建立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
2016年2月18日,住建部、环保部联合推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http://www.hcstzz.com/),同步开通“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邀请公众通过手机微信上报身边10米范围内的黑臭水体,并将全国黑臭水体名单和每周监督举报统计进行公示。
截至今天(10 月23 日),这个平台公布的黑臭水体总认定数1915个,完成治理51个,未启动322个,方案制定1146个,治理中396个。群众投诉量最多的是山东、辽宁、北京、湖南、安徽几个省份。
目前看还没有几个地方完成治理,即使完成了,也不知道会不会反弹,毕竟黑臭水体是“三分治,七分管”。但这项治理工作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极好的,有目标,有行动,有监督渠道,而且看起来很重视居民们的评价。
我国黑臭水体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
在百度指数里搜索黑臭水体,被告知这个词没有收录,说是交50元钱就可以把这个词加进去。我不愿意给百度支付这个钱,不要问我为什么。
河道整治这个词百度指数里已经有了,不知道是哪个活雷锋给百度交钱了。看这个词也能发现一些规律。
当然,河道整治和黑臭水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黑臭水体可分为流动水体和封闭水体两类,污染严重的河道大致相当于前者。
2012年前,“河道整治”的搜索指数是很低的,都在0-34之间,2012年2月之后突然就爆发了,2月12-18日这周增加到137,从此后再没有跌过,截止目前的最高点是去年9月的219。
大概是因为,2012年,中央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210亿元,要求2209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为强化监督管理,水利部、财政部分别与各省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小河流治理责任书。
3年过去,到了2015年“水十条”发布时,城市水体的问题不光是河道了。
还有一个相关的词是“海绵城市”,2015年1月份之前无人问津,之后搜索指数却爆发到1000以上,这自然与2014年11月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有密切关系。
“黑臭水体”“海绵城市”,都是针对城市水环境的,“河道整治”则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河道整治因为启动比较早,已经有一些经验或者教训了。
一般是先估计河道污染的源头。有日积月累,也有当下的乱排放,导致大片污染。生活污染占比也很重,有粪便直排、家庭作坊的污染物直排,乱丢垃圾等。
发黑发臭的河道底部都会有大量黑泥,泥里什么垃圾都有。记得宫崎骏的著名电影《千与千寻》吗?电影里臭乎乎的河神,身上有一根刺,居然是自行车的手柄,千寻扯出来后带出来了里面一大堆的脏东西,仔细看,还有冰箱椅子等。这是人类啥都往河里扔造成的污染。河神本是神,却变成又丑又脏“腐烂神”。
《千与千寻》里的河神形象
这坨便便,其实是被污染后的河神
宫崎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曾经志愿清理过一条我家附近的河流,那里面真的有个自行车!我们一共十个人,在自行车把手上绑上绳子才慢慢得将自行车拉了出来。我们真的让河流变干净了,鱼也重新回来了。这是我在《千与千寻》中加入那个场景的原因。我们挖出来的东西的味道那是真的难闻呀!所有人都把不要的东西扔到河里面,长年累月的!”
千寻的朋友白龙,外表是十二岁左右的少年,可化身为龙形。本来是“琥珀川”的河神,但他的河流在兴建大楼时被填平了。
这说明日本的河道也曾如此啊。
我们有些地区的河道整治的做法是“洗河”,假如只是用水冲洗,是不能有效除去河里垃圾及黑色淤泥的。
再进一步,一般会多部门联合执法,对河道两边违章进行拆除,堵住直排,构建污水管网,加强考核,督促河面的保洁。这种源头遏制带来了希望。
也有的地方效果更好些,主要是对河道两边进行加固,清理垃圾,适度处理底层,在宽的河道上建立净化装置。这样比每年洗河的花费少一些。
河道整治在我国和其他国家都有优秀的案例,不详细说了。
说回黑臭水体,也是比较复杂的。要不然住建部也不会在今年9月再发一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了。
因为技术和管理都比较复杂,很多地区又缺乏经验,所以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许多提供服务的公司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我们公司薛总说,地方政府都看出门道了:基因决定了黑臭水体治理公司的方法。
水利系统出身的公司:靠水冲。多年调水经验积累,它们在水动力学方面没人能比。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洗河”,用得好的话,可借助大量清洁水源稀释黑臭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可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净化和输出,对于纳污负荷高、水动力不足、环境容量低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明显。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你得有大量的清洁水源,而且只用这一招儿的话,是不能保持长期效果的,只有年年冲了。
排水系统出身的公司:进地下。办法是外源阻断,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针对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的水体,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好处是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园林系统出身的公司:靠湿地。讲的是创建生态环境,包括种植水生植物,引来水生动物等,通过生态的方法让水变清。这种办法基本不能用于重度污染的黑臭水体,效果的实现也慢一些。
还有一些环保公司:靠神器。使用药剂,增加曝气。加药是化学修复方法,主要是采用絮凝沉淀技术,向城市污染河流的水体中投加铁盐、钙盐、铝盐等药剂,使之与水体中溶解态磷酸盐形成不溶性固体沉淀至河床底泥中;还有药剂杀藻。这种办法见效快、效率高,但是费用较高,产生较多沉积物,某些化学药剂具有一定毒性,在环境条件改变时会形成二次污染。环保公司一般还会人工曝气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缓解水体黑臭状况。
除了物理、化学的办法,其他的还有生物修复等办法。
现在都推崇将上述手段组合使用,而且离不开因地制宜四字。
总之黑臭水体如果仅仅当做普通工程对待,治理难以见效,或者一时有效,无法长久维持。浙江已有一些地区污染出现反弹。
在了解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最感安慰的莫过于黑臭水体治理的部门联动和信息公开、数据收集方面的新探索。
对于数据和监管,住建部与环保部联合开发、建设了“全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信息化系统,共享和利用黑臭水体信息数据及成果。上面提到的那个网站和公众号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呈现。
共建共用、一套数据、一套底图、统一发布,住建部与环保部使用同一套黑臭水体基础数据来支撑和实现各自的管理目标。不记得之前两个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是否有过这样一致的步调,似乎是没有。
在这样的合作中,环保部发挥了环境卫星中心卫星遥感技术与数据的优势,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黑臭水体全过程监管,一方面通过天地一体化的技术手段践行黑臭水体监管理念,另一方面为遥感技术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积累实践经验。卫星遥感监管解决方案选取了全国36个大中型城市。
住建部则建了黑臭水体清单,利用移动GIS及GPS技术采集黑臭水体矢量数据,通过定期上报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实现黑臭水体的全过程监管;建立黑臭水体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上报、数据审核、监管与评估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同步建立长效跟踪监管机制。
最终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全国黑臭水体信息“一张图”,实现黑臭水体整治的可视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同时,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家关注“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就可以对身边的黑臭水体进行监督。
许多的水体确实又黑又臭,大家也都忘记了被污染之前,它们的美丽与包容,是时候找回这些河流的灵魂了,也是找回我们自己的“乡愁”。
这是网上找到的一副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效果图,侵删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