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17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今日盛大开幕 600余环保人对话绿色未来

时间:2017-05-04 09:10

来源:中国环博会

评论(

作为中国环博会最重要的配套活动,由环境行业权威机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与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景津环保、正和恒基协办,威立雅、苏伊士新创建大力支持的“2017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如约而至,于中国环博会开展的前一天(5月3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开谈”论道。来自政策制定部门代表、海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等600余位环保从业人员共同倾听“中国绿色之声”,并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境第三方治理、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结合与绿色未来展开对话。

大咖云集、会场爆满,2017中国环境技术大会火爆的现场,再度证明了论坛超强的号召力以及中国环保产业火热的发展前景。

看点

01 环境科技创新是“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六届七届理事长王玉庆先生首先为本届大会致开幕词。王玉庆理事长提到,从十二五开始,延续到十三五,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国家兴环保兴,环保兴科技兴产业兴,从事环保科技研发和环境治理的科学家们,企业家们迎来了好时期。当前,对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既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环保从业者要拿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东西来。

科技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还应包括将这些新技术变成有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品和工程,从而达到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这是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的短板,这需要成功的企业的管理和商业化运作。目前我国环保技术的研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在科技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困难,如何提高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应该是当前环保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点。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技术处王泽林处长在大会致辞中提到,加快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围绕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支撑管理决策的技术研究;第二,围绕环境质量需求,开展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第三,围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希望通过此次盛会,环保从业人士能机会共同探索建立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中国将来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市场,一定可以孕育着最大的环保产业,和最大的环保企业。目前中国的环保企业还存在小而散的特点,大范围的并购整合一定是未来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助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能源结构的升级,中国的环境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环境污染在未来将越来越少,中国环保产业将何去何从?中国环保企业将如何面对这两大变革?而技术的升级,不应该仅仅是环境技术的升级,未来的大数据,未来的运计算,智能,这些变化对整个环境治理技术的改变也将是深刻的。这些对未来的思考和预判,将创造中国环保产业的未来,缔造出世界级的环境企业。

看点

0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中心主任夏光,在他的演讲《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与绿色发展》中提到:经济与环境是绿色发展两个翅膀,两个翅膀必须平衡,这样绿色发展才能飞的持久。以前是生态环境治理翅膀比较短,所以我们加大了督察的力度,处罚、关停、去产能,腾出环境容量。现在再比较起来,我们经济发展这个领域又相对比较短,因为我们去掉很多污染产能,当地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推动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激励将是下一步制度建设方面的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吴舜泽,在三大行动计划中,所有的污染治理强调系统治理、精准化治理、差别化治理。一定是动用结构调整,治污减排,需要多部门联动,差别化施策。这对环保产业界提出的要求也比较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以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检验环保科技,检验环保产业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管用的唯一标准。

在首轮高峰对话中,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董事长傅涛发表了值得深思的观点。他认为环境产业有充分的预期会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成为整个中国产业链经济转型的领跑者,但环保产业不能仅仅成为政府的成本中心,不能仅仅成为大型工业企业的成本中心,必须在更高的价值创造方面,把清洁水,清洁空气,清洁土地的价值,注入到产品对价里面,对价到房子中间就是绿色住宅,对价到生活中间就是绿色健康。未来这种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环境产业不是简单的以污染治理为核心的,但必然是以污染治理为基础的。未来最伟大的环境公司一定出在治理为主的综合转型过程之中。

12

编辑: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