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再来一大波!28个知名黑臭水体治理案例详解

时间:2017-08-18 09:2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张晓娟

评论(

(1)底泥疏浚

(2)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3)生态河道构建技术

黑臭水体治理前后照片

治理前

治理后

13、项目名称:贵阳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

推荐单位: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设计、施工、建设

项目概况

贵阳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从科学性、系统性、长远性、持续性出发,对整个支干流进行全面规划,制订了“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保障,两岸环境质量提升为需求,生态自净能力恢复为根本”的技术路线,工程项目共涵盖河道清淤、防渗衬墙、河床整治、翻板坝改造、核心段除臭、防淤工程、生态治理、沿河景观等子项。河道治理范围包含1条干流5条支流,干流长度16.8公里,项目于2013年7月竣工,总投资11亿。

项目工艺概述

针对现状问题及关键因子进行分析与识别,通过“外源治理、内源控制、生态恢复、臭气治理”四大方面系统解决南明河河道黑臭问题。其中采用污水收集与下沉式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外源治理;通过河道清淤与翻板坝改造等工艺进行内源控制;通过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河道水体自净,全面改善水体水质。

黑臭水体治理前后照片

治理前

治理后

14、项目名称:广东鹤山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

推荐单位: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概况

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流域规划、综合治理、人水和谐、分期建设、阶段见效”为总体思路,在“鹤舞沙坪,山水家园”美好愿景的引领下,从“防洪系统、污水系统、活水系统、湿地系统、景观系统”五大系统入手,打造“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五位一体水生态文明格局,最终实现沙坪河全流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目前沙坪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已实施完成,二期工程处于设计阶段。

项目工艺概述

沙坪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项目工艺有着较强的系统性,针对黑臭水体发生的原因,通过“污水系统、活水系统、湿地系统”三大系统全面深化解决沙坪河黑臭水体问题,其中污水系统采用沿河截污、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污水预处理系统等多种手段,实现外源减排;活水系统能够增强水体水动力,避免出现死水,预防黑臭发生;湿地系统采用生态净化手段,表流湿地等多种湿地形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河道水质。

黑臭水体治理前后照片

治理前

治理后

15、项目名称:海口市福创溪-大排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推荐单位: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元生态修复(北京)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设计、建设、运营

项目概况

本项目标段内河道治理长度为8.15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河道截污工程、河道生态工程、沿岸景观工程及信息监控工程。

项目工艺概述

控源为本,截污优先,多措并举,全面提升

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

黑臭水体治理前后照片

治理前

治理后

16、项目名称:深圳前海湾水系西乡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

推荐单位: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项目设计

项目概况

本项目标段内河道治理长度为8.15k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河道截污工程、河道生态工程、沿岸景观工程及信息监控工程。

项目工艺概述

总体:通过物理吸附、生物降解、离子交换等作用协同去除水体中的磷,同时具有厌氧和好氧作用的强化耦合生物膜去除COD和氮,实现硝化和反硝化,重建河道微生态系统,赋予治理水体更强的自净化能力。

功能性土著环境微生物

借助受污水体及其周边环境中的土著有益微生物菌群,重建河道生态,更有针对性地降解河道中的有害物质、消除臭味、压制有害微生物,并改善水体和淤泥的基础微生态环境。

天然载体除磷系统

筛选功能性土著微生物,固化在天然生物质载体中,通过物理吸附、生物降解、离子交换等作用协同去除水体中的磷,避免磷的二次释放。

强化耦合生物膜技术

融合气体分离膜技术和生物膜水处理技术,同时具有厌氧和好氧作用,可同时去除COD和氮,实现硝化和反硝化。

编辑:李艳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