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雨水调控能力监控
在管网排水溢流设施终端附近,安置巴氏计量槽或其他同功能检测装置,在市政雨水管道附近装置液体传感器以及流速检测器等监控设备,实现对雨水流量的监控,并根据监控数据,及时调节雨水的水量以及流速,防止地表积水过多或造成系统承载负荷过重,影响系统使用寿命。
(八)土壤情况监控与土壤生物、微生物监控
土壤是海绵城市的最大海绵体。对于土壤的监控,首先要从其物理性状着手,定期检测土壤板结情况,是否存在松动或退化等;其次要对土壤的化学性状进行监控,确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平衡等,以及是否存在重金属污染、其他常见污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土壤土质。
最后,要对土壤生物、微生物等实行严格监控,确保土壤生物例如蚯蚓等符合生态标准,并且可通过种植植物、微量施加肥料等,保持土壤生物及微生物的活分,提高土壤吸水能力与净水能力。
六、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很多认为,海绵城市只是面子上的工程,景观做漂亮点,有个样子就行了;南方普遍认为,南方地区雨水多,水资源充沛,不需要做雨水收集,做点形式就好了;北方普遍认为,北方地区雨水相对南方较少,我们这里没那个需求;更有人认为,海绵城市做在地下,领导来了看不见,景观做好了,领导来看了就有政绩了。
很显然,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根本改变的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排水理念,从原来的管道“快排”模式变革为生态排水,更加符合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使现代化城市更加的自然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修复的破坏,气候环境随着城市的建设一点点的变化,土壤的微生物一点点的消亡,水环境恶化,都是城市建设引发的现象,若要改善现状,就要脚踏实地的建设海绵城市。
(二)投资建设思路不清晰
上文提及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部分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依靠绿地的土壤将雨水下渗,但往往下渗会被堵住,如何清理和修复呢?只有重新挖开来再重新做,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花了一千万,3-4年堵塞后需要重新修复就需要再支付八百万元。目前,很多政府和投资单位,由于缺乏前瞻性,总认为建海绵城市只是“面子工作”,只注重一次性投资;就经济指标而言,根本不考虑基础建设30-50年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一次性投资后,3-4年以后怎么办?不在前期做方案时论证建设的合理性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实用性,3-4年后必定是一个失败的项目。我们应该在方案的选择上多加论证,技术上选择更加可靠稳定的系统,投资上面不能只考虑一次性投资,而应该看到30-50年基础建设全生命的投资回报。
其实,尽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方领域,然而并不意味着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实际上,海绵城市的初衷在于,利用自然生态的力量对城市水系统进行管理,例如排水、净水、循环利用水等,由此看来,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要比其他工程的成本要低许多。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思路需要明确,态度需要摆正。首先,不能因盲目节省成本而制造“面子工程”,要考虑到系统的周期性使用;其次,在投资方面,应结合投资的系统关联性实行多元化管理,并设立明确的回报机制,在此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掌控,而应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合理运用EPC总包、PPP等方式,从市场的角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把控,促使资本与技术理想化融合,促进整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呈现全生命周期态势。
七、全新的展望
(一)扩大试点范围增设试点城市增加试点投入
就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发展现状看来,有约200个城市已然初步拟定了“海绵城市”的相关设计方案,方案所体现的目标以及工程核心是以海绵城市为载体,以工程建设为途径,以设计方案为指导,达到试点城市70%的降水可以实时消纳的效果。并且力求到2020年,国内20%的城市可以完成这一指标。再到2030年,国内80%的城市可以完成这一指标。
从表1可看出,海绵城市所需投入成本十分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一平方米的海绵城市所需成本为1×108元至1.5×108元。则可算出,一个完整的海绵城市建设,其所需投入成本可达到N×109至N×1010元。
目前国内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总数为16,并且其总资金投入已有8.65×108元,其中有3159中项目。平均资金投入为2×108元/km2,其数值已经远远超过住建部估算的资金投入1-1.5×108。
目前,国内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开工率已经达到了19%,并且达成计划投资的21%。次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总数为14,并且经保守预测,直至2020年,海绵城市的累积资金投入有望达到1.9*10121.9*1012元;至2030年,则有望达到7.6×1012元。
(二)完善“小海绵”—兼顾“中海绵”—实现“大海绵”
1. 完善“小海绵”
小海绵指的是城市开发区部位置以及建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人口密集建筑区存在严重内涝情况、水质极差以及周围环境恶劣的情况,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结合城市既有的建筑情况,控制开发进度。
2. 兼顾“中海绵”
中海绵指的是城市已有的交通线路以及植被绿地。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结合城市既有的地下管道系统以及地表道路交通,科学规划工程管道的铺设;并且兼顾城市原有绿地以及植被,增设渗漏系统,利用本地植物进行地表水过滤。
3. 实现“大海绵”
大海绵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湖泊、河流等水系,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除了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水系统,还要注意保护其水质。因施工工程不当、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施工者中不乏随意向河流湖泊倾倒工业残渣、废弃物者,造成水质污染。因此为实现海绵城市的绿色化、持续发展化,应立即着手处理水质问题,通过生态还原技术、水质处理技术等,归还大海绵本来面目。
八、结束语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