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正式开始对外公示,到2020年,郑州将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
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7-2030年)
公示稿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内容
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构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并提出管控要求;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完善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第2条 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为郑州市域744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包括《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主城区,以及航空城、西部新城、白沙组团和九龙组团4个片区,规划面积共1945平方公里。
第3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其中近期2017-2020年,远期2020-2030年。
第4条 规划原则
生态为本:充分保护原有“山、水、林、田、湖”生态基底。
因地制宜:根据郑州市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合理确定规划建设目标、适用技术、具体措施。
统筹规划:与排水规划、中水规划、防洪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合理分区:根据汇水流域和管控单元等因素对规划区进行科学分区,合理确定各片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和管控措施。
第5条 规划目标
将郑州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第6条 总体思路
从市域角度分析郑州市整体特点,重点研究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同时对西部新城区、白沙组团、九龙组团、航空城等区域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指引。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主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现状问题为主;新建区海绵城市建设以目标导向为主。
统筹协调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四大目标为导向,统一技术路线进行目标的分解落实。
第二章 规划目标
第7条 总体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郑州市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城市建设塑造郑州城市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排水防涝系统、防洪系统,完善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立制度完善、手段智能、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形成河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中原特色的海绵郑州。
第8条 关键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
2、年SS总量削减率大于50%。
3、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于5%。
第9条 分类指标
1、水生态: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100%。到2030年生态岸线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日平均温度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温度,或与同区域历史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下降趋势。
2、水安全: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3、水环境:城市河道、水系水环境质量达到《河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水(环境)功能区水体水质要求,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实现水体不黑臭的目标。年SS总量削减率大于50%。
4、水资源:2030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雨水利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达到5%,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0%。
5、水文化:塑造和美化城市水景观,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空间,构建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传承良好郑州传统水文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6、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并出台相关文件,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蓝线绿线保护制度、投融资机制建设、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促进产业化的相关制度等。
第三章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
第10条 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
构建“两带,三区,十廊,多节点”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两带:黄河沿岸湿地生态带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生态景观绿化带。黄河是郑州市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输水干渠是重要的输水渠道。这两条生态带是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同时作为重要的通风廊道,能够有效缓解热岛、“雨岛”对城市的危害。
三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海绵建设区。生态保育区位于规划区外西南侧山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该片区的良好保育是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紧张局面的重要保障。生态缓冲区包括城市南部重要的风景名胜区集中分布带、城市北部的生态绿地缓冲区、主城区生态绿环、西部新城区生态绿环以及东部新城区绿环,该区域是生态保育区向城市建设区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地之间的缓冲地带。海绵建设区是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区域。
十廊:规划区十条河流廊道。水体生态廊道不仅是城市重要的排水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市民活动空间,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将水体生态廊道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作为重要前提。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