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地方国企粤海水务在供水行业封闭的管理体制的新时代,对传统水务企业改革有什么思考?粤海水务梅州项目案例的成功有哪些经验?在“2018(第十六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锋从梅州粤海水务改革的实例介绍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改革。
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文锋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传统水务企业,粤海水务投资运营原水、自来水、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大业务,2017年水处理规模达2507万吨/日,业务遍及广东、江苏、广西、海南和新疆等地。从2000年开始,粤海水务的控股公司粤海集团也经历了近20年的市场化改革,2017年,粤海水务作为粤海集团国际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的试点单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及运作。关于20年水务改革,粤海水务既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也在梅州粤海水务改革中再次深度实践。
在水务领域已深耕半个多世纪的粤海水务,一直以来坚持“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核心理念。十八大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来,这一理念更具现实意义。对于20年的水务改革,粤海水务认为,水务改革20年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近10年的大投资、大建设已解决多数地区的基本需求,产业主体从政府到社会资本的转换,基础设施处理能力从“旧”到“新”,行业也日趋规范,相关方权利义务逐渐明晰。传统水务企业改制变革,或成为行业市场主体需关注的核心问题。
以梅州粤海水务改革为例,粤海水务如何进行传统水务企业变革?
2013年,梅州市政府决定引入综合实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水务企业解决水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困难,保障城市供排水安全。粤海水务2014年正式进入梅州水务市场,双方共同成立梅州粤海水务有限公司。目前,梅州粤海水务有4家自来水厂,设计供水能力31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0万吨/日,主要收集处理市区江南片和江北片的城市生活污水。
粤海水务进入梅州市以后,将产能大幅提升,仅仅三个月就建成一个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之后又复产江南水厂,提升东升水厂,新建新城水厂、第二污水厂;售水量也连年增加,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步提升,同时,通过梳理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等,投诉量大幅下降。粤海水务在梅州地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愈加显现。近年来,粤海水务以梅州城区水务合作项目为中心,接连拓展到兴宁、五华等各县(市、区)的水务项目,并且将各地区的水务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梅州城区负责自来水供应和城市污水处理,五华县、大埔县与兴宁市进行污水处理,丰顺县进行自来水、温泉水供应。投资总额达到了13.38亿元。
关注政府、企业、用户需求
进入梅州地区之前,粤海水务调查了相关各方的需求:政府长期缺钱,管网、水厂投资滞后,城区用水紧张;用户用水困难,自来水水量少、水压不足、水质差;自来水企业员工满意度低,薪资不高、士气缺乏、归属感不强。针对这三个问题,粤海水务积极回应各方,形成良性循环。粤海水务先行出资建设梅州第二污水厂,为政府解决了投融资难题;复产江南水厂、兴建新城水厂等,扩大水源,实施管网改造,保证水量和水质;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增加企业员工收入福利和文化认同感。
梅州粤海水务改制成功,采取了三大措施。
第一,重视安全生产,强化风险防范
粤海水务强调生产安全,将安全文化导入培训,要求全员通过考试;优先整改重大风险源,消除事故隐患,按标准进行划线标识、5S管理,提升现场环境形象;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运行过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验证管理结果;从严规范员工操作过程,严格安全考核。同时,通过建立全产业链监控保水质、分级监控、全流程监控和搭建水质预警平台等措施提升水质保障。
第二,采用先进水处理技术,提升服务品质
梅州市之前的管网底子薄,漏损高,供水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万元。粤海水务将国内领先的省部产学研专利成果“管网漏损检测与控制技术”引入,建设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试点,管网漏损率从45%降到20%,解决了10万居民用水难问题,使投诉数量减少60%;降低供水成本700万元/年。
粤海水务在梅州镇一级的污水处理厂都推广运用了自己的技术。根据分散式污水厂的特点,粤海水务开发了相应的分散污水处理技术。同时,还开发了移动式污泥处理技术,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点污泥解决方案,为一些小城镇的污水厂提供服务;采用智能化污泥好氧发酵技术,解决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问题。
编辑:张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