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水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排水市场化在新一轮PPP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国家防风险、降杠杆等系列政策背景下,城市排水PPP如何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做到效率提升,亟需从区域经验和项目案例等实操层面进行总结,寻求排水市场化的新商机和新模式。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绩效评估、厂网分合等具体问题,也有待更具操作性的思路与建议。
为此,6月11-12日,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E20环境平台、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城市排水PPP模式健康发展及案例实践”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等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相关单位的领导,以及城市排水PPP相关的几十家企业,共同探讨城市排水PPP健康发展的路径、解析优秀案例实践经验,共促城市排水公共服务效率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投资司博士李泽正就新形势下如何规范有序开展PPP工作等话题展开论述,他表示:“当前投资目的、投资环境、投资增速及结构、投资增长点、投资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管理工作也相应有了优化和调整,因而基础设施投融资正面临一些新的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规范、分类、股权、民资、创新将是重要规则,需要遵循本质、规范管理,确保PPP模式可持续运行。”
李泽正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秘书长李开孟认为,需要以PPP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他表示,生态环境基础设置建设中,需要着眼未来、导向发展、通过发展获取回报。他强调,不符合EOD(environmental-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的PPP必将陷入歧途,现在很多PPP项目的实施出现了很多问题,核心就是忽略了这一导向。大家过分强调PPP项目的特殊性,忽略了一些共性的、有价值的操作环节。他呼吁,要回归项目的发展属性这一本源特征。
李开孟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对“中国城市排水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他认为,从“十二五”末到“十三五”初国家、社会对排水行业的反映来看,投入、产出有差距,效果不够理想,与国外对比也有较大差距。国家政策松紧度、对管网等隐性问题的重视、PPP管理中的统筹兼顾,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杨向平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许伟分享了他对合肥市近年推进PPP项目工作的体会和建议。他提出,基层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有着认识不够统一、咨询机构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考核标准有待完善等现状。下一步工作中,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谨慎选择PPP试点项目,加快出台后续有效监管和评估制度。
许伟
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慈曾福介绍了合肥市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初步经验。他表示,合肥市高度重视排水行业PPP建设,为此专门成立了污水处理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项目效益也实现了较大提升,未来会在保证施工质量、加强政府协调方面加以完善。
慈曾福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副秘书长徐成彬基于合肥污水处理PPP项目的评估实践,论述了PPP项目“两评一案”与可研报告的关系。他指出:“现行PPP的实施方案至少有八个局限性,一是割裂可研报告,二是缺少战略视野,三是需求分析不足,四是技术优化短板,五是财政支出依赖,六是市场测试敷衍,七是咨询能力欠缺,八是缺失方案比较。”
徐成彬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分析探讨了PPP项目的可融资性。他表示,做PPP有四大原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按服务绩效付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做好这四大原则,PPP的三大信用基本上可以解决,项目的可融资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吴亚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对当前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PPP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他判断,PPP模式很适合水环境治理,绩效清晰。后还会有大量的水环境PPP项目出现,要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需要不断重视与改进规范化、合理绩效、内容边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王家卓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颖哲从合肥最早的污水厂特许经营朱砖井项目说起,探讨了PPP模式对中国污水处理的贡献。他总结,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PPP市场化的方向,发挥社会资本软实力,增强创新发展源动力。“如果一个社会靠‘拼爹’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没有希望了,我们需要创新,需要软实力。”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