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陈同斌:污泥行业成熟技术的识别及发展方向

时间:2018-08-23 16:0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评论(

伴随着环境治理需求升级,技术的支撑性作用亦将逐步凸显。8月22日,以“迎接新时代 技术再出发”为主题的“2018(第十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与“2018(第六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在上海举行。

从产业角度上如何选择比较成熟的技术,如何将技术做好适应新形势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研究员从“如何选择技术”和“如何做好技术”两个层面阐述了污泥产业化技术的成熟性及选择。

blob.png

陈同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研究员

如何选择技术?

对于技术的选择,陈同斌表示,多用户长期使用才是硬道理。

陈同斌认为,成熟污泥技术/设备指能被多数同行掌握和独立运行,并能做到长期稳定运行、经济合理的普适性技术/设备,就是“拿来就基本能用的技术设备”。

从科学、技术、工程到产业的四个阶段呈金字塔状,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整个过程是充满失败风险的接力过程。其中,时间是检验技术和工程成熟与否的“试金石”。

除非是跟踪和模仿的东西,原始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成功率是很低的,研发过程中失败风险较大,而且都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达尔文死海”的死亡陷阱。真正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创性重大技术成果,其成功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从产业发展来看,绝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只是增加一些知识积累,而不具备产业化的商业价值。

blob.png

他指出,泥质特性、产物出路、环境监管、工程管理、技术设备、气候环境等重要因素会影响工程运行和产业化效益。

陈同斌从三个案例、三年运行、三个地点来介绍如何判定产业化技术的成熟性。污泥技术经历探索积累、完善改进和基本成熟三个阶段,经历调试运行,摸索阶段;优化运行,参数优化;正常运行,具备良好收益和稳定运行的阶段。污泥工程必须经过周年运行检验且需三年稳定运行方可达到成熟稳定。因为一年中污泥的泥质和泥量等会有很大波动,如有机质的年变化可以相差0.2~1倍,泥量的年变化相差0.5~10倍,气候波动幅度在-30~40 °C,产物出路也会有季节性波动。

同时,不同地区的泥质在有机质、含砂量、热值上存在差异,南北方气温和降雨不同,存在较大气候差异。此外,污泥在辅料限制、出路差别、市场因素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选择技术还需考虑地域差异因素。

如何做好技术?

陈同斌认为,智能化装备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中国的某些污泥技术进步很快,相关理论和实践也引领全球的发展。污泥处置技术经历从传统堆肥、条垛式堆肥、智能发酵到智能一体化好氧发酵过程,从传统堆肥向智能化、集成化趋势发展。陈同斌认为技术应该简便化、智能化、装备化,他提出了四阶段好氧发酵,建立耦合控制模型,指导团队开发出国际首创的智能环保机器人和一体化智能好氧发酵装备。该机器人具备自动取料、输送、混料、破碎、计量、匀翻、卸料等多种功能,减轻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避免固废与人接触,保证人体健康。

blob.png

blob.png

大型智能环保机器人

blob.png

陈同斌介绍了一体化智能好氧发酵装备的五个亮点,处理过程全部智能化,省去人工作业;工艺过程自动化监控,装备对物料管理、物料混合、物料监测等全过程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一键操作,操作简单;废气全密闲收集净化,尾气达标排放;可做到污泥不与人接触,使工作不再“毒、臭、脏、累”;工程一个月竣工,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节省厂房和土地,大幅度加快投资回收周期。

blob.png

他着重介绍了研发CTB智能机器人的初衷。固废处理比污水处理更困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固体物料不像水等流体那样可以自由移动,其输送过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实现固体物料的自动进出料、输送、称重、空间物料识别等等,就要有相关的智能装备完成这些人不愿干、不能干的活。

最后,陈同斌呼吁,环境产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链条,从研发设计、技术设备、工程建设、工程运营到产物出路,社会各界应该应发挥专业优势,进行产业链合作,真正做到密切配合。

blob.png

污泥一体化智能好氧发酵工程(河北卢龙)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