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专家解读:两部委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治理工程重点

时间:2018-10-19 09:3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 张列宇

评论(

10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用3年时间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明显见效,实现长治久清。文件中强调了在控源截污与内源污染基础上加强生态修复,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实施方案。

黑水体治理技术方案作为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环节,进一步提升技术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水准,真正做好在控源截污与内源污染基础上加强生态修复,对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5~7月,两部门联合组织对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70个城市993个黑臭水体逐条进行现场检查。从本次黑臭水体督查来看,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方案的编制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源解析不到位,问题不清,病因不明;生态修复措施不到位,水质稳定性差等。 结合这些问题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提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阶段技术方案提升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以详细的调查与精准的污染源解析为基础的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

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立足于黑臭河道汇水区域(小流域)范围、立足流域、系统、统筹考虑,开展系统性的治理是关键。黑臭水体治理应在系统治理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系统治理思路:一是控源截污、二是内源治理、三是生态修复、四是活水保质。具体来讲,应从区域点源、面源等污染源控制、河道水质净化、河流生态修复、区域系统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与实施等多方面入手,根据黑臭河流不同特征提出其相应的策略;还应和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和区域综合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系统结合进行治理,而不是缺少系统治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阶段,科学、系统治理的关键基础是在对水体污染源及区域情况的彻底调查与掌握的前提下,对污染源及黑臭成因做彻底分析,找全病因,才能找准关键病因,不漏掉关键治理点,制定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系统治理方案,才能做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的“标本兼治,重点治本”。若在污染源与基础情况调查不彻底,分析不精准,只采用治标措施,而不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治理,则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仍然难以达到治理效果,难以实现“长制久清”。

(二)因地制宜,依据问题成因分析,科学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应因“地”制宜,不同黑臭水体的项目具体情况与问题成因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应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特点与具体问题,针对通过详细情况调查与精准污染源解析找到的问题成因与待解决关键点,依据治理目标与治理阶段,在分析比选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在技术路线与具体技术选择上,需要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生态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需坚决反对如加药,调水冲污,等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尤其需坚决反对应用对水体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的饮鸩止渴型应急措施。

(三)深刻理解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的相关性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阶段,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方案需要对污染源治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与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同时关注,同时考虑,并充分理解两者的相关性。

我国有些黑臭河道在早期进行治理时,多关注片面性生态措施的应用,强调河道堤岸的修复和景观的改善,而对引起水质恶化的源头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河道景观优美,但水体仍旧黑臭。此问题在上一阶段黑臭水体治理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虽然有些项目仍然存在污染源治理不彻底,污染源调查不清,截污不到位的情况,但同时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有些项目在方案中重污染源治理、轻生态治理,一些项目方案的生态治理仅在岸上与护坡,未关注水体自身生态系统修复,导致水体仍是未形成生境的“死水”,且自净能力并未有效提升,水质不能稳定保持,甚至出现藻类爆发等次生问题;有些方案在内源污染治理中未恰当把握,存在治理不到位或治理过度的问题,污染源治理不到位,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有限时,水质不能稳定维持,或是底泥清淤过度、治理过度,影响沉水植物与底栖动物的恢复,同时影响水质的长期稳定保持。

污染源治理(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治理)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第一步,是水体“不黑不臭”的重要基础;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是黑臭水体治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长制久清”与“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的关键措施;二者需要被同时系统性综合考虑,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障切实到达消除黑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质长效保持的目标。

(四)加强水体生态修复力度,真正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在上一阶段的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与活水)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应发挥的真正作用,以及生态治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黑臭水质治理方案中常常被忽略。很多治理方案中,重视岸与边坡的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却忽视了对水体本身的生态修复、自净能力提升与生境恢复。在这样的方案项目中,在缺少对水体自身的生态修复的情况下,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治理实施后,水质并不能长期稳定保持。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强调了在控源截污与内源治理的基础上应加强水体生态修复、恢复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营造生物生存环境。控源截污与内源治理是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水体生态修复措施为生态修复提供必要条件,营造生物生存环境将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更完善的水生态系统使水体具有更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长期稳定保持的能力。在攻坚战阶段,黑臭水体在控源截污与内源治理基础上,实施生境改善、生态修复等措施,基本恢复多营养级的立体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并配合河(湖)长制、排污监管制度、运营维护制度等长效机制的实施,实现 “长制久清”与“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12

编辑:汪茵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