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总结共享 | 污水调试及运营中污泥沉降比SV的经验总结

时间:2018-10-30 14:31

来源:环保新课堂/北极星环保网

评论(

沉降比只是一个工艺运行好坏的间接表现,要结合污泥浓度,污泥浓度和沉降比两者的综合后的指标,SVI 是一个直接指标,SVI的高低一般能够衡量系统的好坏。

另外还要和镜检,溶解氧,污泥龄等综合指标相结合来判断,最后用污泥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验证!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一般控制SVI在80--150左右!SV%在15%---50%(MLSS在2000---6000左右)。

blob.png

一、SV的测量与观察重点

SV也称污泥沉降比,是污泥沉降性能好坏的体现。

一般在曝气阶段使用100ml量筒(规范为1000ml量筒,视现场工具决定;

无量筒时可用矿泉水瓶代替)取污泥混合液,后静置沉降。

观察的重点内容为:污泥沉降速率、污泥颜色、气味、絮体大小以及上清液的清晰与否。

二、操作过程展示

blob.png

blob.png

三、重点观察内容介绍

1、污泥的颜色和气味,以黄褐色和土腥味为良好;

2、絮体形成的快慢和大小,以形成速度快,絮体形态大为好;

3、沉降比(SV的观察)先观察5min内的沉降比,以完成沉降过程的80%左右为好,后续SV30生活污水参考范围为15%~30%,但鉴于污泥浓度过高时会影响SV30,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量活性污泥浓度(MLSS),便于计算污泥容积指数(SVI),可通过SVI判断活性污泥状况,一般SVI值在70~200。

有资料表明,SVI小于50时,说明活性污泥可能出现污泥解体及老化。

此时应该排泥,调整池体在合适的污泥浓度,可通过污泥负荷计算出合适的污泥浓度(利用进水BOD与污泥负荷推出合适的污泥浓度)。

4、泥水界面的清晰度,以清晰为好。

四、污泥沉降比几种异常情况

1、污泥沉降比高,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澄清

发生此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污泥沉降性能差,但是活性又较好,一般由丝状菌过多引起,此种情况下可能是污泥膨胀。

但由于污泥浓度过高时也会影响到SV,所以当沉降比过高时并不要急着判断是否发生污泥膨胀,首先检测一下活性污泥浓度(MLSS),根据MLSS及SV,计算出SVI值,当SVI值大于200时,生物镜检中发现有大量的丝状菌存在,就可以确认发生污泥膨胀现象。

一旦发生污泥膨胀现象要有条理的解决:

原因:天气(黄梅天或夏天),溶解氧偏低、溶解氧充沛但营养不足、负荷过低等;

对策:根据分析得到的原因和现场允许的可行措施来抑制污泥膨胀,一般采用以下办法治本。

1)加强曝气,使水中溶解氧在2~4mg/l,

2)根据水质分析,按照C:N:P=100:5:1计算,适当投加氮化合物,如磷含量不足应投加磷类化合物(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

3)投加生化工艺自生的厌氧污泥,调整运行方案(DO可控制稍高)

如以上办法均无明显效果,可更换污泥,重新启动生化系统。

2、污泥沉降比高,泥水界面基本清晰,上清液轻度浑浊

此类现象一般由于废水的溶解性有机物较高,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氮源和磷源,导致污泥的负荷较高,营养比失调。

微生物虽将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但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无法在体内进行正常的分解代谢。

此时微生物会向体外分泌过量的多聚糖类物质,此物质往往含有大量亲水性的羟基使污泥结合水的能力加强,而沉降性能变差,发生此类现象应及时根据水质化验情况分析,有针对性的补充营养源。

3、污泥沉降比很低,无明显界面,上清液很浑浊

这种情况一般是污泥混合液中有大量污泥解絮,沉降后大量解絮污泥碎片仍然漂浮在上清液中所致,当污泥发生严重老化和严重中毒时会发生这种现象。

可根据沉降比与活性污泥混合液浓度计算出SVI值判断,一般SVI值小于50就可以判断污泥有老化趋势,结合SVI值与污泥负荷,可确定污泥是否老化。

污泥严重老化一般是由于曝气量过大,水中溶解氧过高,营养不足,负荷过低,此时应调节曝气量和曝气强度,并适当投加营养物。

4、污泥沉降比正常,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轻度发黄且浑浊

污泥沉降比正常指的是生活污水SV30在15%~30%之间。

现象为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轻度发黄且浑浊。

可根据SV5(5分钟内的沉降比)观察沉降速率以及上清液是否发黄(SV5在此种情况下一般为40%~60%),该种情况下根据进水及罐内污泥浓度判断是否为营养不足,计算污泥负荷(F/M)帮助判断。

由于进水碳源不足以支持污泥生长,此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排泥,将泥量控制在合适的浓度,保证活性污泥正常生长。

还可根据镜检及溶解氧含量判断,镜检发现大量指示溶解氧不足、负荷低的指示性微生物时可检测是否为污泥浓度过高,溶解氧相对于正常情况较低时也可注意是否为污泥浓度过高。

当活性污泥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浓度时,该种现象便会消失。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