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与金融紧缩相应,环境产业的“国进民退”也备受关注。面对众多环境民企遭遇困境以及国企大手笔接盘,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本文特别综合““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上部分嘉宾的相关观点,供大家参考。
今年,“国资系”大手笔买进民营上市企业股份的现象,在环保领域尤为突出。根据中国固废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有11起国资意向或已经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发生(详情请点击:11个月11起!2018年“国资系”大举接盘民营环保上市企业 )。
很多人将此归结为“国进民退”,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吴舜泽并不这样认为。在“12月13日,“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他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吴舜泽表示:缺钱是普遍现象,是当前企业的共性问题,不是环境产业的特征问题。个别公司的问题被放大并影响了资本市场对环保行业的信心,实际上,环境产业中出现问题的大部分是上市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存在两点共性:一,它们都是2014年以来金融加杠杆和PPP政策背景下负债率高的环境企业,二是受政府等支付影响较大的企业。他认为,个别企业过于激进、短债长投、资金错配,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所谓的“国进民退”,其实是去杠杆、去产能等政策对大型与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呈现出的明显不同的分化影响。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享受了“产能收缩+需求韧性”利好下的量价齐升,但部分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出现了负向效果,因此,出现“冰火两重天”。
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企业生活得很好,有的企业生存堪忧,有的地区发展好,有的地区发展差?在吴舜泽看来,这是行业和企业本身的问题所决定的。环保不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但环保政策效应叠加在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源等政策的分化影响之上,无形之中放大了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对环境保护负面评价。
住建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环境卫生专家组成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徐海云也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这种国企民企间的进退,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必然现象,并非“国进民退”,也不是环境产业所独有,而是中国经济的现状。蛋糕就这么大,未来国企民企在不断发展中,将会逐渐形成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比例。
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介绍,当前,44%的央企涉足环保产业,120家央企,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几乎覆盖了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包括中节能、光大国际、三峡集团、葛洲坝、中车等等。央企涉足环境产业,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需求和国家需要,有责任守护绿水青山和生态文明。目的是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牵引作用,带动整个环境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培育国际一流的企业。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国企在资本方面具有优势,民企在创新、技术、专业服务等方面有优势。在资本环境国进民退、重资产环节由国资持有,这不见得是错的。作为民企,太过依赖资本,用其所短对彼所长,是拼不过的。”
“对比来看,国有企业是脊梁,民营企业则是活力。”傅涛分析,“民营企业活跃在经济最末端、最一线,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它最容易受到波及。经济膨胀时,民营企业最容易发展起来,尝到第一丝甜头;在经济收缩时,它们也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对于国企民企的进退,傅涛强调,一部分企业活的不好,一部分企业在不断创新并且活的很好,这才是最好的行业发展状态。相反所有企业都活的很好,就会不思进取,影响行业的发展。北控水务集团高级副总裁于立国也曾表示,对于环境产业来说,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次优胜劣汰、洗牌重组的过程。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生存下来。
实际上,在大家认为的“国进民退”大潮中,很多国企也并不是在这半年才转型环保,如中国中车、中国石化、中信集团等“巨鳄”为代表的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其实很早就开始进军环保领域;在所谓的进退中,也并非全是民企一路退缩、国企高歌猛进,民企中也有盈峰环境、雅居乐等实力大佬攻城略地。
而从市场细部数据分析,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薛涛介绍:“如污水处理领域的市场份额,如果关注A方阵11家企业的污水处理能力的历年变化情况,国进民退是非常明显的。而如果把我们观察到的39家污水处理企业的处理能力综合来看,实际上是国退民进的。”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章表示,对企业来说,实际上,压力始终存在,“国进民退”不是行业产生的,是因为有些企业可能没有准备好。压力是一股春风,如果企业更加理性地面对压力,积极应对,行业也会迎来健康发展。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则认为,今年的“寒冬”,将是行业分化的起点。行业相应的变化与要求,都将倒逼环保企业走高质量增长之路,需要往质量更高、效率更快、能力更强等方面去提升。行业也将进入多维竞争阶段。每个企业都应该分析自己的资源禀赋,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坚守自己的战略选择和定力,在面临市场和企业分化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独特发展道路的关键举措。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王天义认为,中国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道理和逻辑上讲应该同时成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者缺一不可,缺一者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存在的价值,具有各自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是谁进谁退,而是都要发展,都要发展的前提是要分业发展。首先是分业发展,然后才是竞争发展。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执行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弱的劣币企业,一定会被淘汰出局。
对于未来,赵华林和金铎等不约而同地认为,行业未来一定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整合、融合、聚合是重要方向,二者应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赵华林表示:“环保企业和其它行业的民营企业一样,都是自己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搞混合所有制,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及央企的优势。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关注支持和帮助民企度过难关,让民企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细分市场划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第三方治理和环境服务业上的创新作用。”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