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织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进入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其中包括四川省遂宁市。
经过三年的建设,古老而崭新的遂宁市又有新的变化。西部水都、绿色水城、会呼吸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样板,这是遂宁市的新标签,当舍与得的辩证关系遇到城市建设的大命题,遂宁市给出了新答案。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个形象的比喻,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也就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则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等复杂内容,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在水与城市关系的认知方面进步了。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在某些时候也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早于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基于生态的雨洪管理方法,倾向于利用植被网络等软质工程来管控、处理区域内雨水径流。低影响开发是利用渗透、过滤、储存、蒸发、蒸腾等生态过程来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但是,低影响开发和海绵城市是不同的,后者更有城市整体角度。
遂宁海绵城市建设的“舍”与“得”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具备一定的生态弹性,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遂宁通过工程改造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舍弃原来城市开发、城市道路的理念,和具体做法,比如不考虑材料的渗水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始阶段,为使参与者熟悉低影响开发,通常有必要实施一些示范性项目。项目建成后,则需要落实配套的维护系统。
育才东路复丰巷小区,是遂宁地势低洼老旧小区之一,雨污不分,排水不畅。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该小区纳入首批重点改造计划,2016年3月开始建设海绵小区,6月19日完工。从开建之初有人抱怨“瞎折腾”,到建成后小区居民专门办了一场坝坝宴来庆祝,该示范项目既获得群众广泛赞誉及支持,又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关注。
这些试点项目,道路路面等使用透水混凝土,不同区域有不同强度,再通过道路改造,雨水通过特定的管道引入海绵设施,经过处理后进入河流。
停车场路面使用透水砖,下面则是雨水调蓄空间,经过这样的设施处理,哪怕是下大雨,路面也不会技术,普通的雨量,路面都是干的。
“舍”掉旧理念、旧做法的过程也是“得”到新城市面貌的过程。
市民对于遂宁海绵城市建设的感受,更多是直观而具体的,如:路平了、材质颜色变了、下雨不用淌水了,城市变得更美了。而这些直观感受的背后,却是遂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
遂宁自然生态本底还是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城市绿地、水面等还是很宝贵的资源。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遂宁市将十年前的荒岛变成了现在美风光旖旎的湿地生态公园。
湿地和小区改造、道路改造一样,也是单体“海绵”项目,但它对城市别有一番意义,从自然岸线到锁水湿地,形成了城市的“天然氧吧”,也是不可多得的景观。
今天的遂宁,既有“大海绵”,也有“小海绵”。
“大海绵”是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的划定,对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实施保护和修护;“小海绵”是对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实施源头减排。大小海绵相融相促,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遂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光看重城市规划建设,还重视老百姓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视环境育人。
毕竟海绵城市的建设光有政府的决心还不行,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除了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普通市民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少,如路边小餐馆,不随意向下水道倾倒泔水,可减少对地下、河流的水体污染;再比如,如果管道沉积物多了,雨水口就会被堵塞,不乱扔垃圾一个看似细小的行为也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
建设海绵城市,成就未来之城
从我国2015年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到目前,试点城市数量已经达到370多个,在应对水资源挑战、提升雨洪管理、缓解城市“看海”等方面成效显著。
除了遂宁这样已经初见成效的城市,还有北京开始了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启动了1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
城市水环境体系是由多个水系、排水系统、绿色生态设施所组成的,采用局部性的解决方案较难对整体环境进行长远规划。因此,向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转型能有助于全面控制水质、并预防潜在风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排水设施的处理能力已达到极限。因此,如何将集中的大规模排水设施分散,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和净化非常重要。
海绵城市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不仅能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能让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