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读】供水安全的本质是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控制,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管控、技术提升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并向高品质饮用水的方向发展。浙江省在水厂建设、优质供水方面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此次特邀杭州萧山环境集团方卫国总工程师列举了从源头到龙头影响供水品质的若干细微因素,定性分析了其对水质的负面作用,指出了在水质管控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可供同行借鉴。
提起如何提高饮用水的水质,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优质的水源地、良好的处理工艺以及用户末端维护良好的二次供水设施。但只关注这几个环节还远远不够,大量对供水品质有不良影响的因素广泛存在于制供水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本文罗列了一些事实,但只是一些定性的分析,严谨的数据统计分析仍有待试验进一步论证。
01PART 原水水质的影响因素
01 原水取水口处的拦污设施
在江河中取水,视取水量的大小,一般会设固定式的拦污栅或拦污栅+旋转滤网等设施,目的是拦截、去除各类随原水进入吸水口的杂物,包括各类水生动植物。由于后续还有水泵、调流阀等设施设备,一旦一些体积较大的水生动植物如水葫芦、鱼类等进入,很有可能被水泵叶轮、调流阀栅条切碎、破坏,这些粉碎后的物质在水中腐败分解,直接影响原水水质。
02 原水管道内壁上附着的水生物
在南方地区,原水管道内壁附着的常见水生物是贻贝类物质,积存的厚度会达到3~5 cm,这些贝壳类物质在新陈代谢、死亡脱落等过程中释放出的物质是否会对原水水质构成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但联想到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生长死亡过程,排泄到外界的基本上是一些废物,所以是否也可以推论出,这些生物体对原水水质也是有害无益的。从实践来看,在原水侧投加高锰酸钾,除了可有效提高后续的混凝沉淀效果,在除铁锰的同时,对这些贝壳类物质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在使用高锰酸钾的原水管道中,只看到零星有一些贻贝类的附着,这与以往没投加高锰酸钾时原水管道壁上生长着密密麻麻贻贝类生物体的情形大相径庭。
03 原水管道停运后的再投运
由于原水水质的自有特性,再加上原水管道中的水生生物情况,当原水管道因检修、抢修等情况停运时,超过一定的时间(水温高时,时间短一些;水温低时,时间可以长一些)再投运,如果没有彻底排净原有管道内的积水,这部分死水就会是一股臭水,一旦混入原水进入水厂制水工艺,必将会引起严重的水质事故。
04 备用水源启用时
备用水源、取水设备、与正常原水管路联络管路等部位,由于长期备而不用,积存的原水已发黑发臭,启用后,如没有事先的处理措施,也将发生与上述第(3)点类似的严重水质事故。一个可供借鉴的处理办法是:在设计及建设时,考虑在每次投运初期,需有这一股死水的排放设施及去处;对于相对静止的备用水源地的水体,在平时及投运前就应有替换的措施,从而保持水质的达标稳定性。
02 PART 水厂生产过程中对水质的影响因素
01 生产废水的回用
设计院给出的常见的水厂处理工艺认为,排泥水经过处理后,其上清液是可以回用的。因此,会把所有的泥水汇集到泥水调节池,经过浓缩、上清液回流,浓缩部分的泥水再进入下一步的脱水处理工艺段。
排泥水的来源是日常的反应池排泥水、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水。一些水厂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把一些常流水的水质取样点的水也收集并汇入排泥水系统(投加过试剂的应排入废水系统);其次是周期性的(一般以年为单位,甚至更久)反应沉淀池、清水池等清空清扫期间的排放水。
反应池的排泥水、沉淀池的排泥水均是间隙排出的,一般以天为周期;个别水质较好的水厂,排放周期更长;一些管理上欠缺的水厂,排放周期更存在不确定性。这些正常或非正常的工况中,排出的泥水均带有明显的泥腥味,而泥腥味是影响自来水感观指标的一个重大因子。即使其他水质指标均达标,存在泥腥味的自来水仍很难让用户接受。不论这些泥水中是否仍存在其他污染指标,这类水均不应当直接回用,其上清液也不应回用。
水质取样点的流动水本身就是制水环节中的过程水,可直接回用。
反应区、沉淀池、清水池在清洗时的排空水,除了排放初期和末期会有高浓度泥浆水带出,后续中段的水基本上接近于清水,可直接回用。
02 药剂质量
现在一个普遍的观点,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尽可能地用物理手段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及杂质。但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个愿景,规模化的生产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一些必须使用的化学药剂仍需使用,例如混凝剂。
助凝剂,大多指PAM,成分多为聚丙烯酰胺,分成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等若干类产品。丙烯酰胺的聚合物本身并不是有毒物质,但其单体对人体有神经性毒性。因此,对于应用于生活饮用水生产过程的药剂,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自来水企业在采购检验时,应当进行有效溯源。只有生产管理规范、生产工艺科学合理、使用原料正规可靠的厂家,其产品才可能保证优质合规,而非仅仅依据涉水卫生许可批件,及一些不确定是否为实际抽样得出的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也不能依据仅通过抽样化验对照国标中有限的几项指标就得出产品可用的结论。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