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对不少行业产生影响,很多企业遭遇困难,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和鼓励。环境产业关涉民生,也身列其中。在疫情期间,企业都遭遇了什么问题?如何应对的?疫情过后,还会有什么影响?在遭遇困难的同时,行业整体会有哪些变化?作为产业纵深服务平台,带着这些问题,E20环境平台特别向标杆企业的掌门人叩问,采访他们克服困境的道路,找经验、谈应对、观未来,拨开迷雾,金声玉振。在此致谢。后续E20旗下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微信和网站,将持续发布此系列访谈结果。今天特别发布粤海水务副总经理李文锋的专访内容。
相关阅读
一、针对疫情,粤海水务应对举措有哪些?
疫情爆发后,粤海水务在第一时间组织公司内部技术专家及国内高校专家学者,编制全面的供排水企业防控疫情方案,在下属60多家水司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实施,确保各地水司安全稳定运行,为6500万人口提供安全水、优质水、健康水。
粤海水务副总经理李文锋
疫情爆发以来,粤海水务的应对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服务社区疫情防控战。发扬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在确保水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党员干部主动请战,志愿者团队主动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值守交通要道、深入社区村居,做好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运营优势,提供专业高效的后勤保障。针对政府重点防疫防控保障项目,开通供水服务绿色通道;在下属水司增配供水抢修专车,不间断巡查管网;加快应急响应和抢修效率;在湖北籍旅客开放定点酒店进行水质、水压检测等等。
(3)充分发挥智慧水务的独特优势,让智能运行替代人工操作。引导居民尽量通过网上营业厅、微信营业厅、电子发票、服务热线等方式办理业务,减少居民外出和密切接触;借助水厂区域集控、智能加药、智能调度等工艺管控手段,实现水厂无(少)人运行;利用水务物联网平台,对供水管网、二次供水泵房的压力、流量、水质等实时监测预警,确保供水系统的健康运行;利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Aqua LIMS),对水质采样、检测、报告、检测环境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水质检测效率,实现数据多方共享以及水质异常实时报警。
二、面对疫情影响,供排水企业需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注意哪些事项?
供排水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供水端,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检测措施和灭活手段。考虑到水中的胶体、颗粒物等可能是病毒的载体,浊度是微生物的一个指示性指标,氯消毒可以有效灭活病毒,因此供水生产中应重点关注浊度和余氯两项指标,从而有效控制饮用水中的微生物风险。
二是在污水处理端,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医院医疗废水中,会存在大量的活病毒,所以消毒灭菌环节在医疗废水处理工艺中尤为重要,废水排放须严格把关。
(2)农村以及一些疫区面源污染排放的防控,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3)在污水处理系统中,从厕所到市政排水管网、再到污水厂及末端污泥处置、最后处理尾水受纳水体等,整个水处理过程均存在病毒迁移;特别是原污水中含有高浓度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排水系统中的气溶胶、污水污泥等均可能造成病毒暴露及接触风险。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需特别关注消毒处理和操业人员的防护管理。
三、供排水企业应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从大的层面来讲,供排水企业可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层面来讲,供排水企业首先要做到“供(排)安全的水、安全的供(排)水”。
(1)要把常规性的防控工作,比如加强厂区出入管理、消毒管理及员工防护管理等工作做实做细,对人为输入端口严防死守。
(2)结合供排水企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加强员工防护措施和水质检测及处理措施。一方面,污水厂运营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增强防护装备;针对污水厂的运营特点,要尽量采取技术手段,提高应急检测的密度,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一些特定指标,包括进水余氯浓度、出水SS等,时刻保持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消毒效果;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避免污泥二次污染、注意保持处理构筑物的通风除臭,加强污水管网巡查,防止污水外溢。另一方面,供水厂的生产经营特点,就特别要求加强水源地、水厂水质监测,增加水质关键点和重要水质指标的监测;强化常规工艺处理效果、制水工艺处理效能以及消毒工艺环节管控,适当增加沉淀池排泥频次、及时进行污泥脱水和外运;全面做好二次供水水质管控,确保二次供水水质安全。
总体来看,我国水务企业在工艺上普遍具备有效处理水体微生物及病毒的能力,在符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无论是污水处理还是自来水供应,安全性均有足够保障。
二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这个层面,供排水企业应该做到“服务民生更直接、支持防疫更密切”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