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环境】北控水务〡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时间:2020-07-21 09:2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项目基本信息

  推荐单位:北控(杭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项目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image.png

  项目详情

  项目概况

  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总投资23.5亿元,包括南片水系综合整治、余杭塘河河道综合整治、余杭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凤凰山山体公园建设四个子项:

  南片水系综合整治子项:包含22条河道,整治流域面积约为24.76km2,工程主要内容为余杭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生态修复、活水和智慧水务工程。

  余杭塘河河道整治工程子项:整治河道长度8340m,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驳岸改造、综合管线建设、桥梁建设、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工程

  余杭污水处理厂建设子项:主要建设一座15万m3/d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凤凰山山体公园建设子项:总用地面积37.3万m2,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公园基础设施、综合管线、景观建筑、园林绿化以及其他配套附属工程等。

  项目示范意义

  围绕“五水共治”与“美丽余杭”的部署和要求,本项目统筹了“厂、网、河、岸、人”的全部要素,整合了城市管网提质、生态岸线打造、水体生态修复、邻利效应营造、山体步道建设、水系智慧调度、环保教育展示、人居空间拓展等多种措施,以期为余杭区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城市生态空间。

  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四大工程体系包括以截污控源为核心的零直排达标体系、活水循环与排蓄结合调度体系、内源治理与生态群落恢复体系、全面统筹与科学调度的智慧管理体系。15项工程内容包括直排污水截留工程、溢流污染调蓄处理工程、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雨水管网建设工程、径流污染控制工程、闸站建设工程、闸站智能调度工程、引水活水工程、生态系统构建工程、富氧曝气工程、排口强化处理工程、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与在线监测设施工程。

  工艺/装备原理

  项目整体思路为“前端分散溢流+分流、调蓄+排涝能力提升”。首先,在前段设计分流干管,收集旱流污水和部分雨水;在余杭老城区核心段重新布置合流干管,提高排涝标准;分流的污水和部分雨水通过宝塔泵站送至文一西路下污水干管最终到余杭污水厂处理;大量雨水通过宝塔泵站前的智能分流井溢流至文一西路下的调蓄管道进行厂前调蓄后泵送至污水处理厂;暴雨中后期雨水通过沿河智能分流井在前段分散溢流至河道。其次,在不影响河道排涝的前提下新建河道调度闸坝、泵站,配水增容,提升上游河道水动力,下游闸坝调度,纳潮蓄水,增加河道生态容量;通过雨季低水位运行、旱季高水位运行方式,兼顾河道调蓄能力与景观提升效果,系统解决区域排涝与景观提升问题。最后,通过生态系统的建立,进一步对河道水质进行稳定提升和长效保障。

  工艺/装备特点

  “厂网河”系统联控,有效控制溢流污染。“前端分散溢流+分流、调蓄+排涝能力提升”的系统思路很好地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老城区的污染溢流问题,末端1.6kmDN3000大直径管道,不仅可为城市行洪期间的错峰排涝预留10400m³调蓄空间,还能与13座智能分流井、污水处理厂、河道、管网形成高效的“厂网河”智慧联动控制。

  流域水环境智慧化运维管理全面提升运维效果与管理水平。水环境智慧运营管控平台的建设,可为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工具,将调度方案、运维费用与绩效考核全面挂钩,解决多专业交叉、多设施交叉的高复杂性问题,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的运维能力与管理水平,成为余杭智慧城市建设中水务板块的新突破,助力城市智能化水平的发展。

  工艺/装备流程图

image.png

  项目亮点

  1、实施效果

  项目建成后,流域内河道主要断面主要指标将达到地表Ⅳ类,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象。以绩效为核心的智慧化运维管控、“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联合共治机制、监测数据与网站、微信公众号、APP、智慧河长牌等终端无缝衔接,为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运行的全面感知、在线监测、风险预警及运行调度赋予智慧大脑。通过水质水量智慧调控,在提升水质达标率的前提下,预计对泵站运营成本优化20%-30%;通过实时监控、移动终端以及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预估能有效减少运维人员约10%-20%,刷新“厂网河”等一体化运维管理的时代新高。

  2、社会效益

  本项目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和整体景观提升,不仅解决了城市排涝问题,降低了积水风险,也削减了城市污染,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形成了水清岸绿的城市生态网,为周围居民提供了良好生活休闲环境。

  3、生态效益

  通过河道水质的全面改善,逐步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群落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红绿相间的植物群落打造,形成了自然宜人的滨水景观,改善了周边环境;通过沿河/穿越山体的慢行绿道布设,提升了区域空间的可达性和体验感。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