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二次供水”是城市供水十分关键的一环,其中居民小区里安装的二次加压供水设施的设备用房,则是作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居民用水的重要建筑单元。
在日前举办的“2020(第五届)供水高峰论坛”期间,100多位与会来宾共同参观考察了其中的合肥二次供水泵房项目示范点——“信达公园里”。
二次供水指自来水经过城市公共或自建供水设施加压或储存后,再供用户的供水形式,由于是距离百姓水龙头最近的供水环节,又被称为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其中居民小区里安装的二次加压供水设施的设备用房,则是作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居民用水的重要建筑单元。
一直以来,全国大部分小区泵房由开发商自行建设,供水设备的专业质量及可靠性较差。又因缺少相关的规定与办法,二次供水普遍存在供水设施建设管理职责不明晰、监管缺位、泵房无专人管理、供水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噪声扰民等诸多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二次供水问题,在保障居民高质量用水的同时推动供水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是行业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难题。
合肥市二次供水设施接管起步较早,2007年,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实施《合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规范了合肥市二次供水设施建设要求、技术要求。同年,合肥供水集团开始接管合肥市二次供水泵房,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实现供水企业管理二次供水设施的城市。2020年,《合肥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出台,对二次供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推动合肥市二次供水设施在建设、改造、运维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至今,合肥供水集团已接管二次供水泵房1300多个。为了实现用水保障,合肥在模式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并不断更新技术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二次供水泵房的安全管理,并探索出了独特的二次供水“合肥模式”。
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可复制的”二次供水“合肥模式”
合肥市部分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很多早期建设使用的二次供水泵房设施设备达不到要求,更新改造问题逐渐凸显。自2007年开始,合肥供水集团依据自身特点,首先探索了“建管合一”的方式对二次供水泵房进行管理。维护管理职责包括:建立二次供水管理信息档案,日常巡检维护、服务工单处置,维修与抢修,技术改造,季度水箱冲洗与消毒、季度水质检测与月度自检,远程控制与安全防范等。
十余年间,随着合肥市的城镇化发展,二次供水的需求呈几何数量增长,合肥供水集团从顶层设计出发,不断丰富和更新系列规章制度,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加强对二次供水系统从前期建设,到验收,再到移交等每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逐步构建了“可复制的”具有合肥特色的二次供水管理新模式。
对供应商的选择上,合肥供水集团采取公开办事流程、阳光透明招投标,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反复酝酿的“三上三下”招标管理模式。为规范招标管理,合肥供水集团策划编制了《二次供水设备供应商综合评价手册》,率先创新行业标准,将产品质保期由2年延长至8年。
在设备的选择和保障方面,合肥供水集团也是多措并举,制定以提高设备可靠性、节能降耗、后期维护管理的持续性为导向的选择标准,不断提升二次供水泵房设备要求。并对设备供应商月度考核、季度排名,同时实行ABCD分级管理,并接受社会监督,有效促进了供应商主动提高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水平。
层层把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保障
早期二次供水泵房建设不规范,很多泵房位于楼层顶层,水箱有暴露的风险,如果没有做好有效的防护,水质容易受污染。
2020年颁布的《合肥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提出鼓励建设单位委托供水企业对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即对新建的居民二次供水设施鼓励供水企业实施统建统管。
对于新建泵房,合肥供水集团根据城市及管理特点,细化泵房土建、配套管路、机泵选型、远程监控、数据采集、门禁报警、环境装修、控振降噪、安全应急等建设及运行要求,拟定《二次供水泵房建设标准》,按照增压、控制、安全、环境、保障五大系统,推行标准化建设,各系统功能密切联动确保二次供水泵房安全稳定运行。
走进位于合肥“信达公园里”小区的合肥供水集团二次供水泵房项目示范点,整洁、干净、安静是给众多参观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水质的保障方面,合肥供水集团要求水箱材质为316不锈钢,管道、阀门及过水段面材质为食品级304不锈钢,并由权威部门检测后出具卫生合格报告。施工结束后,严格按照《合肥市住宅小区供水工程验收手册》进行验收,经冲洗、消毒,水质全项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信达公园里”二次供水泵房项目示范点
为了缓解早晚高峰供水压力,提升供水的稳定性,2015年,合肥供水集团经过充分调研,在水箱进水管处加装电动调节阀,根据用水时段、水箱水位高低对水箱进水进行控制,实现了二次供水泵房低峰蓄水、满足用户需求的错峰供水自动调控模式,经过分批次的对接管泵房的全面改造,实现了合肥市供水能力的大步提升。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