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葛敬: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时间:2020-12-16 10:05

来源:JIEI创新实验室

作者:李玲玲 刘秋琳

评论(

流域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河三湖”的难点,滇池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治理作了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时,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11月3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北京组织了“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讨会”。滇池水环境治理技术总顾问、北京科净源公司董事长葛敬先生带领专家团队,讲述了滇池治理历程,剖析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滇池六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一套班子、两个考核、三个技术、四法治滇、双五标准、六个转变”,总结了滇池治理成果及经验,以期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滇池模式”树立好“三河三湖”治理的示范作用,期待“滇池模式”在全国水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滇池水环境治理技术总顾问、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敬进行了《滇池治理经验回顾与总结》汇报,本文根据他的发言整理。

1.jpg

滇池概况——资源丰富、鱼肥水美的“高原明珠”

滇池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滇池海拔1887.5米,平均水深5.3米,湖岸线长约163公里,湖水面积309.5 平方千米,蓄水量15.6 亿立方米。湖体北部有横亘东西的海埂,把湖体分为内外两部分,海埂以南称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面积290平方千米;海埂以北称草海,面积约10平方千米。

2.jpg

滇池西南岸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磷矿产地,造成湖水总磷的本底值偏高,虽然滇池入湖河流多达35条,但其换水周期长达2年。滇池流域涉及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六区及高新、经开、度假三个开发区,面积2920平方公里。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人口高度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流域内多年平均实有水资源量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0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6%,分别为太湖和巢湖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54.6%和38.9%,湖水补给系数也远小于太湖和巢湖,而换水周期远高于太湖和巢湖。水体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浓度呈现出:滇池>巢湖>太湖 的趋势。

滇池自身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加大了滇池治理的难度。

滇池治理难:如何实现流域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

上世纪60年代滇池水质为Ⅱ类,70年代为Ⅲ类,80年代初期逐渐被污染,90年代滇池水质迅速恶化为劣Ⅴ类,经过近30年的治理,水质得到逐步恢复。

5.jpg

难点一:水体置换周期长、水体浅、自净能力差,加之蒸发量大,水资源极度缺乏,资源性和水质型缺水并存,导致滇池污染容易治理难。

难点二:巨大社会发展压力使得实现滇池治理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任务更加艰巨。

建国以来的滇池治理之路

根据滇池保护治理的实际情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6.jpg

1、第一阶段(建国后—1996年):启动治滇

20世纪50、60年代,滇池水质良好。60年代后期,滇池北部森林遭大量砍伐。70年代,围海造田运动兴起。80年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滇池,再加上工农业生产大量取水,工农业废水也全部排入滇池,滇池水体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蓝藻水华频频爆发,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1990年,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成立,自此开启了艰难的保护治理之路。

7.jpg

本阶段的特点是: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污染治理,启动治滇工作。滇池入湖污染物负荷主要为生活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是建设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对草海局部底泥进行疏浚等。

2、第二阶段(1996-2015年):大力治滇

“九五”期间,国家把滇池纳入重点“三湖三河”治理体系,云南省、昆明市开始重视滇池治理。“十五”期间,滇池治理重视点源、面源治理,整治入滇河道,进行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滇池底泥疏浚、蓝藻清除、面山绿化、水生生态恢复等诸多工程。2002年4月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正式成立。“十一五”期间,滇池治理实施了“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松华坝水库自动监测站等。2008年滇池流域开始实行“河(段)长责任制”。“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延续“六大重点工程”,并侧重“环湖截污、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注重控制内源污染。

8.jpg

本阶段的特点是:政府高度重视,多种措施并举,大力推进治滇。滇池流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陆域点源、农村和城市面源、内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加快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六大工程”——牛栏江调水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于2013年12月28日通水运行,德泽水库至滇池输水线路总长约115.72 km,年平均引水量约6亿m³。

9.jpg

“六大工程”——环湖截污系统建设

建设完成了环滇池96公里截污干渠(干管)闭合贯通;建成2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增加到222万立方米,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标;建成19座雨污调蓄池,可收集储存21.24万立方米雨、污混合水;形成5807公里市政排水管网体系。

“六大工程”——入湖河道整治

创新实施“河(湖)长负责制”,按照“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对35条主要出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开展综合整治。

完成河道4100多个排污口的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通过实施片区改造、河道截污、道路改扩建等,在河道所在流域铺设及改造截污管网近1000 km,河道两岸拆临、拆违和拆迁各类建(构)筑物180多万m2,种植各类植物240余万株,绿化面积690万m2,绿化河道470km。

“六大工程”——内源污染控制

完成底泥疏浚26平方公里,共计疏浚淤泥1186万立方米,去除总氮约1.48万吨、总磷约0.4万吨;开展生物治理、水葫芦采收、蓝藻打捞等内源污染治理工程,不断削减滇池存量污染。目前底泥清淤等内源污染控制工作仍在继续。

“六大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

完成荒山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湖滨一级保护区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退田退塘退人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及生态湿地建设;退塘退田3000公顷、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公里,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

“六大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取缔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完成1.8万养殖户的680万头(只)畜禽禁养,减少排放畜禽粪便44万吨、尿液54万吨;流域及补水区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万公顷,累计实施配方施肥11.6万公顷,累计减少化肥施用7万吨;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

3、第三阶段(2015-目前):精准治滇

“十三五”期间,滇池保护治理改变了过去“重点抓工程建设”的思路,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其实质是精准治滇。这套新思路是昆明市委怀着“全力解决滇池污染问题”的初心,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论证,并结合昆明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还提出了“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的发展理念,彻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并强调“必须把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首要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坚决打赢这场战役”。

在新思路指导下,昆明市全力以赴实施“三年(2018年-2020年)攻坚行动”。2017年,滇池流域深化“河长制”,实行“四级河长五级治理”责任体系,推动“六个转变”。在此基础上,滇池治理实施了两项创新性的“硬核”举措:一是对入滇河道实行“双目标责任制”,二是实施“河道生态补偿制”。2018年滇池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成效,水质从2015年的劣V连升两级达到IV类。

10.jpg

本阶段的特点是: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治理思路,推进精准治滇。滇池流域的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陆域点源、农村城市面源、内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是强化目标管理,重视制度作用,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小结

自“九五”至“十三五”,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保护治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切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创新举措,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全力以赴实施“三年(2018年-2020年)攻坚行动”,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滇池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连升两级,提升为2018年以来的IV类,富营养化也从中度转为轻度。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