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全国经济也实现了稳步增长,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顾“十三五”,我们成绩显著;展望“十四五”,我们砥砺前行!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环保行业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3月31日,在“2021(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水务”)总经理李文锋,发表了题为“成就华彩蝶变 共创水业未来”的主题演讲,他从全局出发全面回顾了“十三五”期间,粤海水务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以及“十四五”期间,对粤海水务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考。
李文锋
回眸“十三五”,迈上发展新台阶
业绩全面提升
作为最早投身水务事业的国有企业之一,粤海水务的业务涵盖原水供应、自来水经营、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水务全产业链,提供从投资到运营管理的综合一体化服务。
中国水网在2020年度盘点文章中,曾总结了粤海水务去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包括,在广东、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中标多个城乡供水及污水处理项目,将水务业务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详情请点击:粤海水务:坚守水安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李文锋表示,粤海水务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粤海水务在资金、运营、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开拓进取,多方寻求战略合作,取得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开创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全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粤海水务水处理规模由1275万吨/日增加到3583 万吨/日;投资运营的水务项目由20个增加到79 个;服务人口达7300 多万人;总资产、营收、利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创新驱动 打造水务行业安全样板
李文锋强调,“十三五”期间,粤海水务坚持创新驱动的理念,2020年,仅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亿元,整个十三五,研发总投入更是达到3亿多元,未来,粤海水务将依托高端的创新平台,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十四五”研发总投入较“十三五”翻一番。
粤海水务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研究中心等。
粤海水务创新平台
当前,粤海水务正围绕水质安全进行科研布局,依托国家水中心对模块化水厂、高质量二次供水净水设备开发、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规模化应用等项目进行研发与成果转化。
2012年,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资质,检测能力覆盖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全部水质近600项指标,并具备国际水质标准重点关注污染物指标以及标准外热点物质的检测能力。
2014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异味物质筛查数据库网络平台并正式上线,800多种异味物质信息对社会公开,供业内筛查。
2020年,成立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依托湾区政策、区位优势,引入国际化先进科技资源,获粤港澳三地主管部门支持、湾区办备案建设。
2020年,收购粤海水务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研发机构与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平台“两位一体” 的水务创新载体。聘请李圭白、张杰、任南琪、马军4位院士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0年年底,粤海水务旗下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让“中国水安全专家”品牌更有温度、更有高度、更有亮度。
李文锋表示,“粤海水务立足半个多世纪安全管理实践,构建‘大安全’格局,致力于打造中国水务行业的安全样板”。目前,粤海水务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单位5 家;二、三级达标单位21 家;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1 家,省级示范企业4 家。
展望“十四五” 续写辉煌新篇章
2021年3月,两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旋律。
李文锋透露,今年粤海水务已经把技术研发部更名为战略研发部。“十四五”期间,粤海水务不仅要研发技术,还要研究战略、商业模式,以及新的服务模式,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去赢得市场,获得价值。
粤海水务将依托国家水中心、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引入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围绕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开展重点难点攻关,完成数字化转型,服务水行业创新,为水务发展赋能。
李文锋还详细讲解了在“十四五”期间,粤海水务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同时也是粤海水务三大工作重心:
水资源配置
粤海水务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对香港、深圳供应原水的东深供水工程。50多年间,粤海水务对港安全优质不间断供水,已累计向香港供水26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可以说,水资源配置工程是粤海水务的看家业务。
1、新时代生态智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
2019年,粤海水务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约354亿元人民币。
粤海水务秉承“把方便留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资源留给后代”的理念,创新设计、施工、管理,通过智慧设计、建造、运维等,打造世界级的地下最大供水工程。
粤海水务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江段鲤鱼洲,经广州南沙区新建的高新沙水库,向东至东莞市松木山水库、深圳市罗田水库、公明水库,该工程输水线路总长度113.2公里,总工期约为60个月,工程设计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7.08亿立方米,受水区人口近3000万。
2、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广东最大、国内居前、行业瞩目
2020年12月,粤海水务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在广东茂名开工建设,2022年将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广东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达515亿元,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广东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六大技术难题
粤海水务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云浮段取水,沿途输水至云浮、茂名、阳江、湛江等地,输水线路总长约477公里,受水区面积超4万平方公里,惠及沿线四市约2400万人口,满足沿线城乡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需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
李文锋表示,粤海水务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保障优质出水为原则,深入节能、降耗、资源化技术探索,在绿色低碳,优质水处置方面,依托马军院士“重力流直接超滤净水关键技术”成果,已经开展了模块化装配净水厂的应用探索。污泥方面,推广污泥减量与回收,小型智能污泥处理技术,实现污泥厂内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处理,占地小、效果好,在开平项目应用,获得E20“双百跨越”污泥资源利用标杆污水厂。
粤海水务开平项目:污泥资源利用标杆污水厂
粤海水务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
最近,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不断推出城乡污水一体化的项目,粤海水务认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会是未来水务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并做了一些项目探索和试点。
目前,粤海水务在广东四个县市做了试点项目,并提出了“五个化”,即一体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智慧化;“三个同”,即同标准建设、同质量供水、同标准服务,进一步满足城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粤海水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行动。2020年,粤海水务智慧水务营收将近两个亿。“十四五”期间,粤海水务将立足于原水供应、自来水经营、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大业务,进行多元化拓展,并加大智慧水务投入,进一步扩大市场。
2020年1月,粤海水务及旗下智慧水务平台科荣软件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升级;9月,粤海水务与华为合作建立国内首家鲲鹏智慧水务联合创新实验室,立足鲲鹏云,打造强大的技术中台,自主可控,开发丰富的智慧水务应用。
鲲鹏智慧水务联合创新实验室
李文锋表示,未来粤海水务还将进一步跟华为合作,升级技术架构,进行应用开发和产品适配,探索无人水厂运行模式,实现原水、净水、污水全流程数字管控,为智慧水厂及污水厂示范建设提供技术及应用支撑。
最后,李文锋对于中国水务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1、科技创新:没有扎实地科技创新,就没有水务企业的未来。中国水企要赢得未来,就必须掌握核心科技,用创新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赢得市场;2、关键技术:摆脱“卡脖子”困境,实施关键技术安全战略。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现代化水企核心竞争力,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品;3、合作共享:深化交流合作,共享行业经验。依托高端创新平台,加强交流,激发内在创新活力。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