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全文)

时间:2021-12-23 09:46

来源:国家发改委

评论(

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要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领域调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稳步提高,基层生态管护站点更加优化;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1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8.2‰以下,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12%-15%。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生态碳汇监测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碳汇监测与评价能力,对我国生态碳汇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开展调查监测。

详情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21〕18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应急厅(局)、气象局、林草主管部门: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自 然 资 源 部

生 态 环 境 部

水 利 部

农 业 农 村 部

应 急 部

中 国 气 象 局

国 家 林 草 局

2021年12月15日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思路,研究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于 2020 年 4 月 27 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以及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双重”规划》明确,将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等 9 大工程,并要求编制各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其中,《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涉及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森林草原保护、生态气象保障等四个重点领域,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开展了《规划》研究编制工作。《规划》在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成就、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突出短板,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并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与各重点领域相关专项规划作了充分衔接,是《“双重”规划》部署的 9 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之一,是新时期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推进相关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升生态保护领域基础保障能力,在基础理论和适用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监测监管能力、生态灾害应急保障和综合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04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98 个,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科研和技术攻关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重大课题研究深入推进,组织实施“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设立了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等 8 项重点任务、78 个重点项目。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在生态评价方面,构建了基于“天-地-空”立体观测的生态工程和生态参数反演技术体系;在草原修复方面,提出了退化草地系统修复理论,构建了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统性修复技术体系,通过克隆繁殖显著提高了示范区羊草盖度(或优势度)66%-85%,通过土壤定向培育技术使草产量增产达到 80%-160%;在岩溶石漠化治理方面,揭示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与机制,研发了适宜性水-土-植被-产业技术,形成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在全国 87 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推广应用;在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发现大熊猫和小熊猫适应性趋同的基因,提出因食性变化导致灵长类动物濒危的“进化漩涡假说”,建立濒危动物保育与恢复示范基地 7 个。

1234567...9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