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时间:2022-04-07 10:07

来源:深圳市水务局

评论(

  3.探索都市型水源保护利用。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用水,优质东江水和西江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用水,本地水资源回归河道作为生态用水。探索将铁岗、石岩、西丽等饮用水源水库调整为“水缸”管理,实施沙湾河截排工程、长岭皮水库水质保障工程等水源水质保护工程,研究推进全市29座水源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采取土壤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库区清淤、入库支流治理等措施,保障水质安全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二节 打造全城直饮供水体系,供水服务均衡优质

  把区域协调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化供水设施布局、提升供水品质、提高运行效率,提供均衡优质供水服务,实现供水全城可直饮。

  1.优化布局提升品质。优化水厂布局,解决局部区域供需矛盾。启动沙湾二水厂、南山水厂、五指耙水厂、猫仔岭水厂、罗田水厂、观澜茜坑水厂等25座水厂新扩建及提标工程,工程建成后新增水厂规模348万立方米/日,新增深度处理能力739万立方米/日,全市水厂总规模预期达到894万立方米/日。全面关停村级水厂,提高自来水的水质标准和稳定性。

  2.增强供水稳定与韧性。加快推进梅林坳、大学城、燕罗、羌下、甘李等20余座加压泵站建设,提高下梅林片区、西丽大学城片区、燕罗片区、新湖片区与布吉北等局部片区供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供水管网和区域间互联互通管道建设,新建区域间互联互通管道196公里,完善供水主干管271公里。持续开展居民小区“最后一公里”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完成约29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约20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保障供水实现全城直饮。

  3.提升用水系统智慧服务能力。完成115万户抄表到户,精准掌握和管理居民用户水量;推动非居民生活用水大户远传智能水表实现全覆盖。建立用水异常预警机制,加强末端漏损防控。加强供水管网分区计量信息化管理,建立覆盖源头至用户的供水感知系统,实施城市供水管网的水量水压水质监测、漏损监控。构建集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供水运营管理系统,提升供水企业供水运营效率,提高供水服务满意度。构建数据全面共享、业务在线协同、重点用户管控的全市智慧用水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和管控。

  第三节 建设节水典范城市,水资源利用集约高效

  坚持节水优先,在城市生活、工业、农业领域重点开展管网漏损控制、非常规水源利用及智慧节水体系构建,推动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形成节水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1.推动非常规水源推广利用。将再生水、集蓄雨水、淡化海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重点推广再生水利用,结合全市潜在大用户分布和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打造光明科学城、龙华九龙山数字城、坪山高新区等三大再生水利用示范区,实现再生水全面替代自来水用于市政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和河道生态补水,形成三区域两行业再生水利用格局。完善再生水利用水价、运营机制和激励政策等体制机制,加强再生水利用风险及防控研究。加大开展雨水利用,以重点片区建设和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市政设施建设为基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和下渗。着力推行海水利用,以技术储备和片区试点为主,在沿海电厂(含深汕合作区)、港区推行海水直接用于工业冷却、港口冲洗,开展海水淡化示范。

  2.强化市政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加强市政管网管控与改造,加大管网维护与查漏力度与速度,完善用水异常、供水压力调控、管网渗漏反馈机制,滚动实施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更新工程,更新改造241公里。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居民小区独立分区计量(DMA)100%全覆盖,构建精细化管理监测平台和管网漏损管控体系。

  3.提高末端用水户用水效率。推进全行业节水载体全覆盖,建成1000个节水载体。鼓励工业、服务业、公共机构开展节水标杆创建、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普及高效节水器具,开展全市公共机构、商业场所和居民小区公共用水点用水器具水效提升行动。开展减压限流专项行动,强化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公共用水点处水压监测监管,鼓励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对水压大于0.2MPa的用水点处加装减压设施。鼓励单位用户完善分项计量设施建设,推行分类分级用水计量,供水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公共机构、商业、工业等场所实行夜间流量监控,及时提醒用户采取措施,全面降低用户端管网漏损率。

  第四节 提升精细韧性应对能力,水灾害防御坚实稳固

  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系统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内涝治理和防洪潮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1.全面高标准实施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对全市177座水库和51座有坝山塘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常态化、标准化的水库运行管护机制,保障水库安全运行,推进雨洪资源精细化管控与高效利用。

  2.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提升雨洪蓄滞能力,实施赤石河、明热河滞洪区等工程,新增滞洪区与雨水调蓄池等调蓄容积684万立方米。积极开展城市多功能调蓄空间研究,发挥调蓄空间雨洪蓄滞利用、水质净化和运动休闲等复合功能。结合城市更新与道路建设,推动城市雨水管网提标,完善分流制雨水管渠系统,按照3~10年标准实施雨水管网新建及改扩建。推进内涝积水点“一点一策”治理,着力解决雨水管网收集不畅问题,充分利用河道、道路、隧道、渠道等,构建多层次的涝水行泄通道。建设排涝河口泵站、铜鼓路泵站等13座排涝泵站,提升排涝能力;开展全市规模以上排涝泵站和水闸的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和提标改造工作。开展深圳河湾、茅洲河流域和珠江口等高密度建成区深层排水隧道工程论证工作。建立城市建设对排水设施影响评估制度,减少因工程建设造成排水设施损坏引发内涝的现象。

  3.建设高标准防潮体系。实施海洋新城、宝安中心区、机场等区段约23.5公里海堤新建和提标改造,推进东部沿海新大海堤、坝光海堤、东部海堤三期和四期工程等33.5公里海堤建设,防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开展小漠渔港海堤、赤石河入海口海堤、红海湾中部海堤等33.5公里海堤建设,逐步提升深汕合作区防潮能力。

  4.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以流域为单位,绘制洪涝风险图,为重要基础设施设防提供有力支撑。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为人员转移、抢险布防、交通管制等防汛决策提供技术支撑。预警信息发布实现精准、及时、全覆盖。加强抢险预演,建立反应迅速、协同有序的抢险救灾机制。完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制定水务设施防汛度汛预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等。在全市河道、海堤等分散布置防汛抢险仓库和设施设备,提高极端天气下应急物资和人员的调拨效率。加强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重要交通设施洪涝安全隐患排查,备齐备足防汛抢险物资和设备,设置清晰的防汛应急逃生通道指示。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