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印发: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

时间:2022-07-14 09:59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评论(

  (十四)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 带动能力强的Ⅰ型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 城化发展为导向,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及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省级统 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同城化推进机制。提高都市 圈交通运输连通性便利性,统筹利用既有线与新线因地制宜发展 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构建高速 公路环线系统,打通各类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推动市内市 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有序推进城际道路客 运公交化运营。引导都市圈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合理分 工、链式配套,推动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合作共建。鼓励都市圈 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统筹布局新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教 育医疗资源共享。

  (十五)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在城市群和都 市圈内探索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建立跨行政区 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鼓励机场港口等运营企业以资本为纽 带,采取共同出资、互相持股等市场化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和管理服务水平。支持在跨行政区合作园区联合成立管委会、整 合平台公司,协作开展开发建设运营,允许合作园区内企业自由 选择注册地。建立市场监管协调机制,统一监管标准,推动执法 协作及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大气、 水等污染联防联治。探索跨行政区开展能源、通讯、应急救援等 服务,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输电 通道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率先在都 市圈推动规划统一编制实施,探索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十六)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兼顾经济、 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 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科学确定 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 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 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 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 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 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新区规划建 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引入优质资源、 促进产城融合,强化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连接,实现组团式发展。 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结合实际加大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和疫情防控、抗灾救灾应急 物资及生产供应配送等相关设施保障投入。

  (十七)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 承接符合自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的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 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 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完善对外交通通道及设施,增强区域交通枢 纽或节点功能。优化公共设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 学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积极拓展绿化空 间,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支持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分布。

  (十八)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 推动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加快 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要 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顺应城市兴衰规律,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 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十九)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顺应县城人 口流动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因地制宜补齐短 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推 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 平台等配套设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市政交通、 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 旧小区改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教育、 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 能,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低碳化改造,打造蓝绿 公共空间。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发 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央企等大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完成 120 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

  (二十)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坚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强化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支持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充分对 接城市需求,加强规划统筹、功能衔接和设施配套,发展成为卫 星镇。支持具有区位优势或独特资源的小城镇强化要素资源配置, 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交通枢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镇。支持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服务 乡村、带动周边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小城镇。推进大型易地扶 贫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十一)优化边境地区城镇布局。构建以边境地级市为带 动、边境县城和口岸为依托、抵边村镇为支点的边境城镇体系。 重点支持满洲里、宽甸、珲春、绥芬河、东兴、腾冲、米林、塔 城、可克达拉等边境城镇提升承载能力。建设里孜、黑河、同江、 黑瞎子岛口岸,改造提升吉隆、樟木、磨憨、霍尔果斯、阿拉山 口、满洲里、二连浩特、瑞丽、友谊关、红其拉甫、甘其毛都、 策克、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口岸,持续优化口岸服务能力。推进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强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重大 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严格实施边境地区防疫措施,筑牢外防输入 防线。

  (二十二)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基本贯通综合运输 大通道,提高铁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盖率。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 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 (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 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 2025 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 路运营里程 3000 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 2 小时通达。系统布 局和优化完善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实现 市地级行政中心 60 分钟到运输机场覆盖率达到 80%。建设综合交 通枢纽集群,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打造一体化综合客运 枢纽系统,推动新建枢纽布局立体换乘设施,鼓励同台换乘,实 施既有枢纽换乘设施便捷化改造。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 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