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11月新闻发布会:聚焦COP15二阶段会议筹备,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国际合作方面的情况

时间:2022-11-28 13:25

来源:生态环境部

评论(

崔书红:谢谢您的提问。

COP15会议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转型变革。在制定新的全球目标时,应充分吸取“爱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既要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雄心和信心,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国的发展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同时,“框架”还应坚持公正、透明、缔约方驱动原则,完善执行机制和保障条件,特别是要重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不足,加强资源调动、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履约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认真落实“爱知目标”,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目标执行取得积极成效。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也多次提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一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效显著,探索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模式。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力度持续加大,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突出环境问题。三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更新修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持续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更多的中国实践,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谢谢。

光明日报: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致力于达成怎样的目标,取得哪些重要的成果,作为主席国中国在其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谢谢。

周国梅:记者朋友们,早上好!首先谢谢您的提问!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就是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正在谈判中的“框架”是为2030年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谋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框架”着眼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以“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为方向,在总结以往生物多样性全球目标制订和执行的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的合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新的政治引领,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以全面实现公约的目标。简而言之,“框架”的目标就是要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际社会对此高度期盼。

中国自担任COP15主席国以来,全面履职尽责,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沟通协调,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和协调力,积极推动“框架”磋商谈判的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层推动,政治引领。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中方在高级别会议期间首次设置并成功举办了领导人峰会,九位国家政要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峰会,进一步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务实有力的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主席国引领作用。第一阶段会议还通过了《昆明宣言》,提出了当前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一揽子的行动方案,呼吁各方为制订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框架”贡献最大的力量。这也充分体现了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政治决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提供了政治推动力。

二是凝聚共识,保持势头。自第一阶段会议结束以来,作为主席国,大会主席黄润秋部长利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20国集团环境和气候部长联席会议、第77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等重要场合和时机,组织召开了COP15重要议题交流会,高级别圆桌会、吹风会等,与各国就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成功召开进行沟通协调,凝聚各方的共识,有效保持了COP15的政治势头。

三是大力协调,推进磋商。积极引领推动“框架”的磋商谈判进程,截止目前,中方作为主席国,已组织召开了38次COP15的主席团会议,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一道,先后在日内瓦、内罗毕等地主持召开了四次“框架”工作组会议,为推动“框架”的磋商作出重要努力。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

四是多级联动,广泛沟通。围绕推进COP15第二阶段会议和“框架”磋商的进程,大会主席黄润秋部长密集地与东道国加拿大,G20主席国印尼,以及欧盟、英国、挪威、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多个缔约方部长级代表和公约秘书处、主席团成员、国际机构组织等利益攸关方开展了广泛的沟通和协调。另外,中方作为主席国也在不同的层级与哥伦比亚、巴西以及非洲国家等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协调,各方都非常肯定中方作为主席国协调各方立场的努力,也表示愿意和中方一道,共同推进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谢谢大家!

新华社:长江江豚、白鲟等都是长江中特有的大型水生生物,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今年7月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长江江豚也是濒危物种,这是否意味着长江禁鱼未能发挥出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的作用,如何看待长江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后续还将采取那些重要的措施?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 

物种濒危、灭绝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突出的普遍性问题,越发凸显了全球采取共同行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被动局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9年5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也就是IPBES,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到影响,超过85%的湿地已经丧失,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群被过度捕捞,近五分之一地球表面面临动植物入侵风险。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结果显示,全球有41%的两栖类、26%的哺乳类动物和14%的鸟类处于受威胁状态,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