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厂”中的“硫自养、多效沉淀等”自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我三圈里的“技术”资产甚至不一定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理念概念、行政手段、金融手法等。
比如本文阅读“污水处理概念厂”,“系统性、结构式”的意义要远大于其任何一项有形“技术”。
这编织过程,需要“产-学-研-用”的绝佳配合,非常依赖企业的“连接”能力,如中持在“宜兴厂”故事中的创新实践,个人认为是“产业系统”最佳表现之一。
看,它已着手连接未来。
政策:环保系统的时间逻辑
行文至此,由污水处理概念厂引发的系统探索接近尾声,还剩下最后一个“小小”元素。
在文中,我曾多次要给某某某加上时间尺度。
其实就是系统模型中最重要的结构模块之一,刘润叫滞后效应,彼得·圣吉叫延迟效应。
我却只喜欢称之为时间。
相对前两个已成书的命名,“时间”更中性,它有时正派、有时反派,是任何系统都要受到的强大挟持,没有谁能逾越。
所以与其对抗闪躲,倒不如中性视之,做好设计让时间亲自推进。
我观察中国的环保系统,遵循着某种“政策-时间”规律,但我一时还说不太清道不太明,要到另一本书中深度学习了。但有三个“时间”现象,很值得即刻回味。
第一是时间点。
比如“2002年”,对上一代环保从业者,是一个极富回忆的节点,我所写过的市场化起步/MBBR引入中国/工艺包开始推广/民营企业扩张几乎都在这同一时间出现,一定不是偶然,或者也许,所有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和特许经营政策的驱动相关?
第二是时间段。
比如2015-2018那段疯狂的故事,有人扶摇直上、有人大厦将倾,有人厚积薄发、有人人走堂空,仿佛环保40年能够一股脑压进这一点点时间里。
你可以找到很多故事主人公,大小是非、各有各的精彩,但不论主观行为如何,结果都和那客观的PPP政策有撇不清的间接或直接联系。
第三是时间周期。
时间“点”和“段”发生于各自的周期之内,有如2002-2018PPP的两个周期;有如1994-2021污水行业的三个周期;有如2015-2021水环境断面提标周期。
在每一个周期之内,资源和资产会完成一轮存量更新。
这周期的背后,即是时间的政策逻辑——通常表现为适度超前或一定滞后。
在概念厂的时间轴中,引起我注意的有四个时间点:2015、2018、2021、2030。
现在回看,2015水十条-2018三年行动计划-2021污水资源化文件,这三个时间点、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周期内,断面考核策动了一整轮的新建提标、提质增效、由点及面、浩浩荡荡的资产更新运动。
打好基础的2021年,污水处理概念厂在冷风中摸索了8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东风。
以之为始,2021-?-2030,是否会是新一轮周期?届时“概念厂”是否还如它初心时的模样?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知道时间的答案。
“概念厂”在宜兴稍事停留,即将衍生更多路线,由环保系统中更多的成员推动继续向前。
假如2030年真的如我们所愿,达成目标的也不见得就是“宜兴厂”这批人了,但他们自2014年发动的这场系统性、结构式创新变革,毫无疑问是历史级的一笔。
作为行业的学习者和挚爱者,要向所有的他们,致敬!(完)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