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修复市场广阔 管理难度大过技术难度

时间:2009-02-06 17:1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吕春香

评论(

改革开放为中国敲开了经济发展的大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瞠目。但是,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现象频繁曝光。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积极探寻环境修复的道路。那么中国环境修复的市场前景如何?环境修复的难点又在哪里?管理难度大还是技术难度大?带着一系列的疑问,中国水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丁爱中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丁爱中教授

环境修复刚起步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丁教授在水环境修复、地下水修复、土壤修复等方面颇有研究,他告诉中国水网记者,在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暴露与治理经历了100年的历程,中国的环境问题随着近30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集中显现出来,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修复压力非常大。发达国外在环境修复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环境保护意识觉醒比较早,从环境质量状况来看,中国至少落后国外20-30年。
    意识的觉醒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当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会回过头来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有报道认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这时候人们就开始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政府等各方面都开始重点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列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他指出科技部的“水专项”重大计划的启动就是契机。
  水环境修复市场前景大。丁教授指出,一方面降水量的减少、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内蒙草原的一些湖泊和湿地呈萎缩态势;二是水体污染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很多城市的河湖成为了排污口。水环境修复在国家层面觉醒的大背景下,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北京小清河、温榆河等河道修复、广东等几个城市也都陆续开始了河流修复工作,已经有一些工程案例,工作都取得较大的成功,这些工程案例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开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前景也不容忽视。政策层面,环保部的“三定方案”中已经提出了土壤修复的环境污染防治内容,环保部的生态司、科技司也已经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如要求企业在搬迁中,对土壤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到交易成本中;同时,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也在建立,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配套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已发布,土壤环境评价技术规范正在制订。
  工程层面,土壤修复自2007取得了积极进展,北京化工三厂项目的实施,使土壤修复从实验室研究真正走向工程实践中。近日,由消息称北京焦化厂原厂区受污染的土壤将进行修复,以便于将来的开发利用。同时,北京市已出台相关办法,具体规定工业企业搬迁后,污染场地的处理标准和责任。
  资金层面,“十一五”规划中刚刚对全国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做出部署,国家也安排了10亿资金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目前还缺少对土壤污染的标准和立法做出具体安排。丁教授透露,如果将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场地进行修复,需要近2000亿资金,如果国家加以争取引导、鼓励、支持,这将是一块巨大的待开拓的市场。

排污口问题解决是关键  管理难度大过技术难度

丁教授指出水环境修复应由从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控制,“点源”“面源”治理相结合。水环境污染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超过其可承受的污染物负荷,尤其是河流、湖泊等大水体和地下水,与工厂的污水处理不一样,一旦污染,很难根治。
  根据中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必须先解决水质问题,然后水生态问题。国内外的水环境修复大致思路是一致的,必须先解决排污管道、排污口问题,这是水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从源头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国外很关注水生态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得更快。
  管理层面就要涉及三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下游的流域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丁教授强调这是一个听起来简单、但是在管理上需要协调机制的难点问题。中国目前是所谓的“多龙治水”也好,各个部委管理范围和职能不同,如何更好的将各个部门的管理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行政部门改革还是协调,是一个国家管理层面的问题,需要好好研究。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上下游的流域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三个层面的管理问题涉及到国家、地方、基层等不同行政部门,需要很好协调。就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国家的政策很难落实到地方的现象,他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解决方式,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落实在地方,“从地方到国家”的思路可能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技术层面,他认为河流等自然水体的环境修复采用自然、生态的方法为上上策,如恢复自然河道、设立跌水曝气、构造缓冲带等方法来解决环境修复问题是一条比较好的技术思路。中国在水环境修复方面不乏技术积累,而且已经有成功的工程案例,技术攻关难度不如管理难度大。
  环境修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是也蕴含着巨大商机和市场,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中国水网 吕春香)

编辑:吕春香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