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内部服务的外部化是产业化的前提

时间:2009-06-04 17:25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节能与环保产业离"振兴"有多远?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节能与环保产业振兴规划》。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人士称,国家发改委5月25日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等18个协会(商会)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正在编制的《节能与环保产业振兴规划》,我建议最好改成《节能与环境产业促进规划》,可能更合适。”6月4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在接受中国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节能与环保产业还在初级阶段,与“振兴”之间还有距离。这是首要的原因。“这个产业主业不清,定位不清,性质也不清楚。”傅涛说,环境产业的主业是什么?主流企业是谁?都还没有弄清楚,目前整个行业的表现是“分散,低层次竞争”,同时,产业链各个规则也不清楚。这种背景下,谈产业振兴规划,很容易变成一个发展规划,变成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加大投资的规划,根本不是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振兴应当以产业化发育为基础,产业化有几个基本特征:服务的标准化、生产的集约化和连续性、服务主体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叫“产业振兴”。当前,节能与环境行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

就行业本身来说,节能环保的需求的确越来越大,但是需求不等于市场,而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比如环保投资,“十一五”期间有上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只是环境投资而已。环保和节能事业是很庞大的,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起了中央政府很大的重视,被提到了战略高度,但是,这个行业并没有从产业角度得到认可。因为,很多的节能与环境服务是被内部化的,傅涛说。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内部有一个环保部门,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处理污水等等,它的技术能力到一定程度可以对外服务,如果没有对外服务,就没有产业化。不把服务向外部转移,就不能实行社会化服务,就没办法真正提高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无法形成规模化。

所以,产业化促进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一些普遍性的内部服务外部化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所有的内部服务外部化,这个市场是个空的——需求是很大的,“十一五”期间有上万亿的需求,但这个需求被内部消纳了,那它不是个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外部化是个前提。另外,没有外部化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也不能真正地提出技术的保证,因为没有专业化的人来做,比如一个化肥企业的,业余搞点环保,是很难做好的。

“外部化是产业形成的前提,我们现在做外部化的条件没有具备。”从政策层面上看,很多东西内部化能省税,反而降低成本,外部化技术水平高,但是经营起来更困难,具体表现在税收政策等各种政策上,制约了节能环保服务的社会化,而不能社会化就不能形成市场。

现在的环保产业化程度是非常低的,技术力量都停留在各个行业内部。技术力量创新也十分薄弱,因为内部化必然导致创新力量弱,一个企业只要把自己的环保需求解决就满足了,积累的经验,也不能向社会传播。这样,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有的公司为了解决自身环保问题,引进了很好的技术,也只能内部消化,大大制约了技术的推广。

内部化的环境业务简单外部化并不意味着产业化的发展,傅涛强调,是要有相应的产业提升的。不是说,原来自己公司的一个部门做环保,现在把它变成公司就行了。必须要有社会力量的介入,需要推进“服务的标准化、生产的集约化和连续性、服务主体的规模化和品牌化”。

针对这些问题,傅涛认为,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环境与节能的促进规划,建议国家出台这样的规划。具体措施包括: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政策体系,要在政策上、外围上鼓励社会化的服务方式;尤其是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量化和规范节能环保需求,创造市场。其次,要完善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统计,建立独立的产业门类;不能让节能与环境的产业仍然完全分散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各种咨询行业里头。第三,要完善服务标准;服务标准时实现规模化的基础。第四,建议进行产业化的示范,产业化的示范不是说国家投资的示范,本质上是节能环境服务各种政策的试用,另外要配套技术开发和设备

傅涛还反对环境事业上的牺牲主业来培养副业,他说,不能为了装备的所谓国产化而牺牲了节能环境服务的主业水平。现在很多的产业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他认为企业过于分散,扶植小企业是不符合产业方向的。最终是对不起环境服务的末端客户——公众,不能因为保护部分的利益,为了实现设备的国产化之类的,牺牲整个环境服务的公众的利益。推进设备环节的扶植性政策是不适当的,谁的便宜谁的好,就用谁的,不用过问出处。

污水处理、自来水行业在特许经营之后,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的转变,傅涛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套在一起的,市场机制也会促进产业化的转变,同样,现在大部分的工业企业,节能环保的工作停留在内部,不具备产业的基础,真正的问题在这里,而不是在装备水平低,或者技术层面上。市政污水,尤其供水行业没有任何技术性的革命,但是它实现了了产业化的转变,就是因为服务的社会化。相应地,它有了威立雅、首创这样的大公司进来,人才、技术、投资,能够串起来。节能与环保行业也是如此,这个行业里存在大量的需求,但是这种内部化,没有扶植起一个产业。市政公用行业实际上就是把各地的属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化了。它的类型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是产业形态变了,从此以后,市政公用成为产业了,城市水务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个业务的主业公司。同样,大部分工矿企业的节能环境服务停留在内部,如果都实行社会化服务,这是很大的产业,足以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傅涛最后表示,“我担心这种振兴规划,变成一个政府投资规划,那没意义。”他说,事业上的需求要满足,但是要真正促进产业发展,那就需要产业促进规划,而不是在产业都未真正形成时就提振兴产业。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