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我国水体环境的日趋恶化与水质标准的逐步提高,作为水净化和纯化有效手段的膜技术正愈受青睐,已悄然迎来大红大紫的时代。
在供水方面,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106项水质检测指标全面执行日期的临近,超滤膜技术在各地水厂升级改造中已担当起重要角色。据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副总工沈裘昌介绍,超滤膜技术已在东营南郊水厂(10万吨/日)、无锡中桥水厂(15万吨/日)、杭州清泰水厂(30万吨/日)等地先后应用,效果喜人。
在污水处理方面,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霞介绍,截至2009年底,全国日处理规模超过1万立方米的MBR工程已约达30个;同时,当前7个在建的大型MBR工程,累计日处理能力超过33万立方米;此外,数个大型MBR工程也已陆续签约,建设在即。
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风生水起,已被业界冠以“神奇”光环。正因如此,在近日由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联合主办的“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膜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单元呈现的膜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备受业内人士关注。而在膜技术的迅猛发展得到业内肯定的同时,数位业内权威人士也在理性地反复重申:膜技术并非万能!
膜技术仅为单一过滤环节 需组合工艺助力
膜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有毒金属物质和有机物,有效改善水质。但客观来看,膜技术仅为一个精细过滤手段,欲发挥更大功效,则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组合工艺来助力。
在“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王如华即表示,在供水领域,膜过滤技术单独应用存在局限性,如果能与其他工艺组合应用会较好。沈裘昌也表示赞同:以超滤工艺为例,其能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几万分子量以上的高分子,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溶解性污染物是无法去除的。所以,采用合适的以超滤为核心的组合处理工艺即能达到深度处理的目的。
于2009年12月成功通水的山东东营南郊水厂(10万吨/日)正是以浸没式超滤膜为核心技术实现旧水厂升级改造的典型案例。南郊水厂厂长纪洪杰在“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对南郊水厂运行半年来的成效进行了汇报。他指出,南郊水厂出水水质符合106项检测标准,色度、嗅和味、浑浊度等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等均得到了严格控制;粉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对去除UV254、CODMn效果明显。
同样,对于在污水处理领域很受热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黄霞也指出,MBR是一个组合工艺,并不能包打天下,所以在MBR工艺的选择上,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物以及处理目标的需求进行合理MBR工艺的整合。
以北京市正在开展的8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项目为例,据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李艺介绍,针对不同用途对再生水水质的不同要求,再生水厂升级改造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其中,将现况污水厂改造或新建MBR+臭氧脱色工艺正是技术路线之一。李艺表示,就北京8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项目而言,新建、扩建的再生水厂一般选择采用MBR工艺。
膜技术可实现减排 节能尚有距离
膜技术向来与昂贵价格脱不了干系。而在“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沈裘昌与黄霞分别表示,无论在供水领域还是污水处理领域,膜的材料成本均已实现大幅下降。
此外,据沈裘昌介绍,在供水领域,我国采用PVC材料开发的超滤膜,同样使超滤处理工艺的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在原水水质良好的条件下,采用超滤处理工艺与常规处理工艺相比,不计建设土地费用的差价,两者的建设费用已经基本接近;日常运行的能耗、药耗和管理费用一般要低于常规工艺,仅多了每立方米水0.05~0.10元的换膜费用,换膜费用随着膜生产技术的发展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但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回用方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凯军指出,膜技术应用的运行成本高,特别是电耗高。据李艺介绍,从北京运行的MBR污水处理厂来看,吨水处理耗电量基本在0.8度。黄霞也表示,MBR项目运行能耗低时亦可达到吨水处理耗电量0.45度。
可见,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方面,可较好提升水质的膜技术无疑是“减排”的一把好手,但对于“节能”,还尚存一定差距。
由此看来,膜技术的应用似乎尚未与低碳社会的呼吁奏出和谐之音。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张辰则在“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的首届“总工论坛”上表示,膜技术是低碳还是高碳还不好说,因为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他尤其强调,低碳与否不能仅看运行过程,应追溯到原料,然后进行综合评价。(中国水网)
编辑:张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