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交排水
陈辉
【摘要】 本文根据北京市近30年立交排水的设计实践,介绍了立交排水三种方式,阐述了立交排水量的计算和设计原则,以及立交雨水泵站的组成与布置。
【关键词】 立交 排水 雨水量 计算 设计
1 概况及立交排水的重要性
城市的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交通的拥挤和不畅,就需要疏导,避免或减少各种交通工具的交叉,设置道路立交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自1974年北京建成第一座立交工程——复兴门立交开始,至1995年已建成各种类型的立交达138座。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还将有相当数量的立交工程陆续兴建。
道路立交分道路与道路立交及道路与铁路立交两大类。按交叉的结构形式分上跨式和下挖式立交两种。下挖式立交桥的下层路面最低点标高,一般低于附近地面高程3~6米。
道路立交是一项包括有各种专业的综合性工程,它不仅包括道路及桥梁主体工程,还包括有关的配合专业工程,如立交雨水、给水、电力、照明、绿化等各种市政管线的综合埋设。
道路立交排水是与立交道路密切相关的工程,解决好立交排水问题,关系到交通的正常运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立交方案是否经济合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立交工程中,必须同时解决好立交的排水问题,应当选择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排水方案,这也是近20多年来在排水工程设计中,新发展起来的设计课题。
2 立交排水的任务
道路立交是把各种车道、人行道修建在不同的高程上,形成多层次的交叉,在下挖式立交中,道路低点比周围地面低3~6米,形成盆地地形,这样大气降水向低洼处汇集,造成路面积水,甚至会引起交通中断,造成安全事故及经济损失,因此,带来了立交排水的第一个任务,即排除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主要以雨雪形式出现,北京地区不考虑降雪的影响。立交排水的第二个任务是经常排除地下水,当地下水位高于或接近设计路基时,为确保路基经常处于干燥状态,保证路面强度及稳定性,必须排除地下水。
3 立交排水方式
在北京地区采用的立交排水方式共有三种,即自流排水、调蓄排水及抽升排水。在北京市已建成的138座立交桥中,绝大多数为自流排水方式,共有95座,占总数的70%;调蓄排水仅东直门立交一座,不足1%;抽升排水共有42座,占总数的30%。在抽升排水中道路与道路交叉有15座,占抽升排水的1/3;道路与铁路交叉27座,占抽升排水的2/3。
3.1 自流排水
自流排水是最经济最安全的排水措施,它不需要专职管理人员,不消耗能量,无需永久性占地。在选择排水方式时,首先考虑自流排水。
自流排水应具备的条件必须是立交道路最低点高程,高于下游水体(或干管)设计20年标准洪水位0.5米,此水位应计入道路立交低点至下游水体的沿程水头损失。
在北京已建成的立交工程中,有两种立交形式采用自流排水方式。第一种是上跨式立交,其排水设计与一般道路排水相同。对于跨线桥上雨水,可通过桥上雨落管排至地面或雨水管中,或者通过地面径流,桥上雨水流至路段后,用加密雨水口截流桥上渲泄下来的雨水,及时排人雨水管。如月坛南街桥、月坛北街桥、大北窑桥及东三环跨通惠河桥等,均属上跨式立交情况的自流排水。第二种是下挖式立交的道路最低点标高符合自流排水条件时,就可以采用自流排水方式。在机场路的首端,即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前的2号立交桥,是飞机滑行道与进场路交叉,属下挖式立交,桥下道路低点比周围地面低近7米,但其雨水下游温榆河的洪水位较低,满足自流排水条件,因而采用自流排水方式。本立交于1978年建成,经过20年的雨季考验,运行良好。1996年7~8月三次降雨,2号桥下积水深达0.8~1.0米,断绝了交道,经调查,积水原因系属下游明渠人为阻塞,及大量客水流入,不属于自流排水方法的原因。再如,位于东南二环路上的东便门桥(角楼东侧)、广渠门桥及劲松桥等,属于下挖式立交,与此三座桥相邻的南护城河,20年标准洪水位较低,因此均采用自流排水方式。这三座桥于1987年建成,至今已运行十余年,运行正常,未发生积水现象。
3.2 调蓄排水
当下雨产生洪峰流量时,下游水体的洪水位高于立交道路低点标高,可将不能自流排出的雨水暂时引入贮水池,错开历时较短的洪峰,待下游水体洪水位回落并低于立交路面低点时,再自流排放。
调蓄排水应具备以下条件:
·在立交范围内有布置贮水池的位置,而且贮水池内雨水能自流泄空;
·立交道路需排除地下水时,不宜采用调蓄排水。
在北京市采用调蓄方式排水的立交,仅东直门桥。该工程于1979年建成,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由于调蓄排水方式存在较为突出的缺点,所以一直没有正常运行,池内泥砂污物雨后清洗工作量大,地下贮水池通风差,有恶臭味,地下闸门及电气设备受潮,不能启动,管理复杂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3.3 抽升排水
当立交雨水下游水体的洪水位高于立交道路最低点路面时,又不具备调蓄排水的条件,需设置泵站,抽升排除立交范围内的雨水。抽升排水用于下挖式立交排水中,北京市第一座立交雨水泵站是西大望泵站,它始建于1972年,截止到1995年,北京市共建成立交雨水泵站42座,已有10~20年的历史,绝大多数运行正常,保证了立交内雨水的及时排除。
4 雨水量的计算
立交内雨水量计算,特指下挖式立交的雨水量。上跨式立交雨水量则按常规方法计算。
雨水量公式:
Q=φ·q·F (升/秒)
式中:Q——设计雨水量 (升/秒)
φ——迳流系数,根据地面铺装种类确定,一般φ=0.7~0.9
q——暴雨强度 (升/秒·顷)
q值根据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由设计重现期P(年)及集水时间t(分钟)两个参数确定。P与t值的选定与一般雨水量计算有所不同。P值选择高于一般道路排水标准,根据工程的重要性、道路等级以及地形特点而定。北京地区立交排水P值一般选用1~3年,常用值为2年。t值系指自立交汇水面积的最远端,流至道路最低点的时间,不计人管内流行时间,根据规范t值选用5~10分钟。
F——汇水面积(公顷)。由于立交雨水量公式中φ及q均为常数值,因此,立交雨水量随着汇水面积的大小而变化,与F成正比。因而在设计中要控制雨水量,使其达到最小值,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汇水面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积水的危胁,同时可减小泵站规模,达到节省投资、安全行运、经济合理的效果。在设计中为防止立交范围以外的客水进入,通常采取拦截客水的措施是在立交道路的起终端,设置变坡高点,以及将挡墙顶加高,高出附近地面0.3~0.5米。
在北京已建成的立交中,绝大多数采取了这些措施,限制了客水流入立交低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况立交雨水泵站规模一般在800~1500升/秒之间,大型立交水量可达2000~3000升/秒。
5 雨水口的布置
在立交雨水设计中,雨水口的布置是重要环节。立交低点处雨水口的数量,应根据汇集到低点处的雨水量(Q)计算,每个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以15升/秒计,考虑初期雨水中杂物堵塞的影响,实际布置的数量应增加1/5~1/4。雨水口布设的位置一般沿道路纵坡方向布置于道路的低点处。当低点两侧的坡道纵坡较缓时(2%以下),可适当布置雨水口,以减轻大量迳流雨水汇集到低点,但不扣减低点处雨水口的数量,以保证排水安全。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则不必设置雨水口。
在实际工程中,低点雨水口采用多篦式雨水口型式,每组雨水口的数量约在10~20多个。
雨水口管管径根据雨水量选定,由于受雨水口结构尺寸所限,雨水口管的最大管径为d500毫米,当一条管不能满足泄水要求时,可在一组雨水口中设2根或2根以上雨水口管。
6 地下水排除
常年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道路槽底时,为使路基免遭破坏,常用的措施是在路面下埋设盲沟管,降低地下水位;或者道路采用封闭式钢筋砼结构,隔断地下水的补给。
在现有的42座泵站中,有地下水的泵站16座,占38%,无地下水泵站26座,占62%。在16座有地下水的泵站中,有12座采用盲沟排水方法,如安华桥、和平里、来广营等。有4座采用封闭结构,如永定门、西客站遂道等。
6.1 盲沟排除地水
地下水的流量应根据含水层的厚度和长度、土层的种类及渗透系数等因素,进行计算得出。据此选择盲沟管管径及水泵。
设置盲沟来降低地下水位,是目前立交道路设计中常用措施,盲沟的设计(包括水量计算、设计原则、布置形式、纵断设计及其构造等)在道路专业设计中解决。
结合立交排水的特点,盲沟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盲沟必须自成系统,不得与雨水管连通,以免雨水中的杂物流砂堵塞盲沟,使盲沟失效,酿成后患。
·下挖式立交内的地下水一般无自流条件排除,在北京地区,立交内地下水均抽升排除,并与雨水泵站合建,但集水池、水泵及出水管均分开系统。
·盲沟检查井的井盖应加密封措施,并应铸有明显标志,以区别于其它检查井,降雨时,不能任意打开井盖,以免雨水灌人,损害盲沟构造,盲沟应经常保持清洁,延长使用寿命。
6.2 封闭式钢筋砼道路结构
封闭式钢筋砼道路结构,又称船形结构,采用此种隔断地下水渗入的方法,要求在道路内设置的检查井及雨水口必须采取密封措施,与道路结构结为一个整体,与道路混合土一起浇注,以防地下水渗入。
7 立交雨水泵站
7.1 泵站位置泵站的位置一般建于距立交道路最低点尽可能最近的地方。这样使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人泵站,降低工程造价。此段管道挖深很大,一般在7~9米深。泵站一般占地800~1200平方米。
在选择泵站位置时要根据地质情况及地下水情况选址,同时要尽量少拆迁占地,要保证施工期间对周围地上建筑物,地下管道及铁路的安全,避开高压电线。
泵站的位置,要与周围景观相结合,尽可能隐蔽,少占地,可利用跨线桥下空间。例如安定门立交泵站,与附近地铁出人口的建筑风格一致;西客站站前隧道两座泵站,是建在站前广场的地下车库内,解决了地上占地及影响景观的矛盾。
7.2 泵站的组成
泵站内一般由泵房、出水井、变压器室、低压配电室、附属生活设施等构筑物或建筑物组成。泵站内还应埋设给水、雨水、污水及电缆等地下管道。铺装站内道路及砌筑围墙等。
泵房的型式为园形或矩形,70年代初建造的泵房为园形,即地下部分为钢筋砼园形结构,地上部分为砖混矩形结构,此种型式仅有西大望、通县人民路及化工路工程三处。
自70年代末开始均为矩形结构。自80年代中期,随着道路立交的逐渐增多,我院编制了立交雨水泵房的标准图,地下部分为9×10米的钢筋砼结构,地上为砖混结构。泵房内的机器间与格栅间为合建。泵房内主要设备为水泵及配套电机,除此之外还有水泵的进出水管、闸门、吊装设备、通风设备、采光、检修平台、室内给排水、拖布池洗手盆等。
出水并是泵房出水由压力流变为重力流的连接构筑物,尺寸为5.6×1.8米地下钢筋砼结构。出水井的最高水位应高于下游水体或干管的洪水位,防止下游洪水倒灌泵房。
附属生活设施主要用于管理人员值班或居住用。一般建3~5间,大部为平房。有的与泵房或变电室结合,建在二层;如东便门、永定门、高热等泵站均将附属用房建在泵房二层上。
7.3 水泵选择
泵房内水泵台数一般为2~3台,70年代初建的泵站均为2台,80年代以后修建的泵房大部设三台。由于雨水泵站可在非雨季节进行检修,故不设备用泵。抽雨水的泵应具备流量大、扬程低、耐腐蚀及不易堵塞的特点。在北京的立交雨水泵站中,基本选用具有上述特点的以下几种类型的水泵:
① 立式轴流泵:70年代初建的泵站,如复兴门、西大望、通县人民路及化工路均选用了此种泵型,后因管理不便被淘汰。
② 混流泵:自80年代以后,大多数用此种泵型,泵站标准图按此泵型设计。
③ 清水泵:在个别泵站中选用,只有农展馆及黄管屯两座选用。
④ 潜水泵:此泵是80年代以后的新产品,90年代以后开始在北京的立交雨水泵站中试用,如在西客站的两座隧道泵站、莲花池、大钟寺及和平里五座泵站使用。
7.4 配电
立交雨水泵站均配双电源,设两台变压器,变压器大部设在室内,在无双电源的情况下,采用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