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带压开孔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0-06-01
来源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0年第3期
作者 王建立,高建杰
关键词 开孔器 干管 支管
摘要 带压开孔器的使用,解决了不断流开孔的技术难题,使干管上连接支管变得非常方便。本文简要介绍了带压开孔器的原理和安全使用方法,并对使用中的突发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建立 高建杰
山西铝厂,河津 043300

  摘要:带压开孔器的使用,解决了不断流开孔的技术难题,使干管上连接支管变得非常方便。本文简要介绍了带压开孔器的原理和安全使用方法,并对使用中的突发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开孔器;干管;支管
  中图分类号:TU9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455(2000)03-0043-02

概述

  在干管上连接支管,通常是零压开孔焊接,先关闭干管阀门,待干管中的水、风等介质完全排空后进行。如果阀门不能关严,就需要停产后进行。由于受到生产工艺连续性和阀门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取得零压是很不现实的。带压开孔器的使用,可以在干管不断流的情况下连接支管,既不需要停产,又可节约能源,实用性极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因此对带压开孔器的安全使用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带压开孔器的原理

  带压开孔器的工作原理同电钻相同,所不同的是:电钻用电作为动力,开孔较小,并且干管内不能存有压力;带压开孔器完全是手动作业,不需要电源,干管内压力小于1.2MPa即可使用,尤其适合于野外作业。如图1所示:

  首先顺时针旋转扳杆,使顶杠向下移动,挤压钻杆;接着顺时针扳动扳手,在顶杠压力的作用下,使钻头逐渐钻入管壁,待管壁钻透后,逆时针转动扳杆,打开上压板,使钻头退回钻体座;最后关闭阀门,卸下开孔器,焊接支管。

2 安全使用方法

2.1 检查开孔器的密封性,保证密封垫无损伤,钻杆与钻体连接良好,无泄漏。避免因介质泄漏导致开孔器无法正常工作。比如:水泄漏后,四处飞溅,使操作人员难以靠近开孔器;风泄漏后,发出尖叫声,噪音极大。
2.2 在钻头上滴注润滑油,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钻头,避免钻头卡住而受损。
2.3 开孔前,准备好带有丝扣的短管、其材质、管径与支管相同,长度一般在40~50 mm。短管太长,受钻杆长度限制可能钻不透干管;短管太短,既不好焊接又不容易紧固螺丝。
2.4 如干管是钢管,可直接在干管上焊接短管。如果干管是铸铁管,则需要在干管上打钢管套袖(铸铁和钢的材质不同,不能焊接)。套袖的制作按有关规程进行。为使开孔省力方便,可在套袖上预先打孔(孔径与支管相同)。套袖固定在铸铁管上,一定要做到密封可靠,不泄漏。最后在套袖开孔处焊接短管。
2.5 在短管上连接与其孔径相同的直通阀门。最好选择球阀,因为球阀开度为90°,容易关严,并且开启速度快。开孔前,阀门应开到最大位置,便于钻头进出。
2.6 把钻头、钻杆插入阀门内,然后将开孔器底座与阀门用螺丝固定,中间加上垫片,防止泄漏。
2.7 将开孔器的专用扳手正向安装在钻杆上端,固定好上压板,顺时针旋转扳杆,使顶杠挤压钻杆。但不宜过紧,以防扳手不能扳动或损坏钻头。
2.8 顺时针扳动扳手,使钻杆顺时针转动,钻头(钻刀)逐渐进入管壁。当扳手扳动感到轻松时,再顺时针旋转扳杆,使之挤压钻杆。如此反复操作,使钻头逐渐深入干管。当扳手扳动感到特轻松,且顺时针旋转扳杆也不费力时,说明孔已钻透。在开孔过程中,如果扳手突然扳不动,就停止加力,将扳杆逆时针旋转少许,使顶杠与钻杆不要挤压过紧,然后再给扳手加力。
2.9 逆时针旋转扳杆,钻刀在介质压力作用下,逐渐退出。打开上压板使钻头完全退入开孔器底座内。钻头和钻杆为丝扣连接,如果钻头被管壁卡住,钻杆将不能自动退出。这时,可将钻杆逆时针转动少许(一直逆时针转动钻杆,将会使钻杆和钻头分离)。如果钻杆仍不能退出,可在钻杆上焊接卡子,然后向上敲打卡子,使钻杆退出。最后逆时针转动扳杆,使钻头完全退出。
2.10 关闭阀门,卸下开孔器,然后在阀门后接上支管。拆卸开孔器时,最好在底座与阀门中间罩一块安全布,以防管壁碎沫飞溅到操作人员身上,造成事故。

3 结束语

  带压开孔器目前在山西铝厂应用非常广泛,在水管、风管以及高碱度的物料管上连接支管,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在蒸汽管上连接支管,目前尚不宜采用。因为蒸汽温度过高,密封垫及阀门容易受热变形,操作难度较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带压开孔器的使用,既不影响生产,又可节约能源,是干管上连接支管的理想操作工具。


作者简介:
  王建立(1965- )男,工程师。
  高建杰(1970- )男,助理工程师。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