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酯类、杂环类农药废水细菌降解研究
论文类型 | 技术与工程 | 发表日期 | 2001-12-01 |
来源 | 第二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 | ||
作者 | 王军,刘宝章,任久长 | ||
摘要 | 王 军 刘宝章 任久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10087 课题背景 农药废水的治理是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型化学农药一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农药,化学结构复杂,合成步骤多,中间体繁杂,致使这两类农药废水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有毒或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以及CN-、Cl-、SO42-等无机盐,对 ... |
王 军 刘宝章 任久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10087
课题背景
农药废水的治理是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型化学农药一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农药,化学结构复杂,合成步骤多,中间体繁杂,致使这两类农药废水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大量有毒或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以及CN-、Cl-、SO42-等无机盐,对生物体毒害极大。在国外一般采用代价昂贵的、而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焚烧方法。在我国,这类农药的厂家大多建有生化处理装置,但目前几乎没有一家能够获得理想的处理效果。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农药低毒(对人畜)、高效、低残留量、环境相容性好,将逐渐取代有机磷农药。考虑到实际需要与将来应用前景,我们进行该类农药及其废水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并在南京第一农药厂进行现场试验。
研究方法
1、材料
土壤样采自南京第一农药厂废水处理车间排水口附近的砂土,剔除杂草杂物。
营养培养基:蛋白陈10g,牛肉膏5g,NaCl5g, 1000mLH2O中。pH值7.2。选择性培养基VK的无机盐溶液:K2HPO4 0.1g,MgSO4.7H2O 0.2g,(NH4)2SO4 0.1g,CaSO40.04g,FeSO4.7H2O 0.01g,1000MlH2O中。pH值7.2-7.4.综合有机废水取自南京第一农药厂集水池,有关性质见表1。
吡虫啉、哒螨灵、溴氰菊酯、甲氰菊酯、醚醛、咪唑烷等成品农药来自南京第一农药厂,商品级。苯、吡啶,市购,化学纯级。
2、试验步骤
降解菌的富集:取10g土样加到1000mLL富集培养基中,调整pH值7.2左右,置于恒温振荡器上,30℃,120rmp连续震荡培养48小时。移取10mL活性培养液于100mL选择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振荡器上,30℃,120rmp连续振荡培养48小时。从上述活性菌液中挑取、一环在VK固体培养基上划线,连续培养数天直至平板上出现明显可见的菌落。
液体转移培养:从平板上挑取单个菌落移入含10mL选择培养基(废水作为能源、碳源)的25mL小试管中,置于恒温振荡器上,30℃,120rmp连续震荡培养24小时。
废水降解试验:以10% 的接种量,将上述单株苗的24小时活性培养液转移交原底水与VK无机盐溶液不同配比的培养基中(250锥形瓶),置于恒温振荡器上,30℃,120rmp连续底物利用试验:在100mLVK无机盐溶液中分别添加:苯5mL,,吡啶0.5mL,醚醛2.0mL,二氯1.0mL,咪唑烷50mg,吡虫啉100mg,哒螨灵100mg,制成琼脂培养基。接种培养48小时的活性菌液0.1mL于上述含有不同底物的平板上。
HgCl2的抗性试验:在以废水作为能源的VK选择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HgCl2,制成琼脂培养基。接种培养48小时的活性菌液0.1mL于上还含有不同浓度HgCl2的平板质粒检测:质粒提取、分离采用碱裂解法,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
结果与讨论
1、分离菌株的部分生理生化性状
通过富集、分离、纯化,最后筛选得到了3株能以有机废水作为唯一能源的降解菌株,其部分生理生化性状见表2。
菌株W1、W2呈现兼氧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活跃,但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仍然能够存活,这种属性对于我们进一步的SBR工艺是有利的。现场的有机废水盐度相当高(4-—6%),对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的耐盐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W2菌株对HgCl2具有相当高的耐受力。
2、单株菌的降解谱
通过底物利用试验,考察了3株菌能够降解的化合物种类,见表3。
3 株菌能降解的化合物种类是不同的。对于农药中间体的基本基团,如苯、吡啶、咪唑烷等,3株菌都能降解。通过观察菌落最先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大小,发现W1、Y3对废水的利用情况较好,而WZ能降解的化合物种类较多。
3、废水降解试验
3.1 单株菌降解能力
W1、W2、Y3对不同浓度废水的降解结果见表4。
可见,无论是在较低污染物浓度下(进水COD浓度1600-1700mg/L),还是在较高COD浓度条件下(进水COD浓度3000-3500mg/L),W1的降解效果均是最好的,Y3次之,W3对综合废水的降解能力较差,尤其是对高浓度的废水降解效果很弱。
3.2 混合菌降解试验
将3株菌的活性菌液按1:1:1的比例混合,接种到以废水为能源的体系中培养一定时间,荞得性质稳定的混合菌群。将这种混合菌培养至对数期,接种到不同浓度的废水体系中,使初始菌浓度达到2.0×108cells/mL,其降解效果列于表5。
混合菌的降解能力远远超过单株菌,其对有机污染物的耐受程度也大大提高,即使废水COD浓度高达6980mg/L时,一周后的去除率也有66.8%。
3.3 细菌的“协同”效应
混合菌的降解能力远远超过单株菌。推测,这3株菌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反应是相互补充的。将每株菌己经作用至降解平衡(7d)的废水体系等体积混合,在恒温振荡器上继续作用一定时间,考察其COD变化。
W1、W2、Y3菌液起始COD分别为1230、1580、1360mg/L,等体积混合后COD浓度为1330mg/L,其COD的变化情况见表6。
不同菌液混合后,体系COD浓度继续下降,可见单株之间是具有“协同”作用的。对作用7d后的茵液平板划线,观察结果表明,出现菌落最多的是W1菌株,可见W1菌株成为该生态体系中的优势菌种(predominant bacteria)人关于“协同”作用机理详见别处。
3.4 降解性质粒
分离菌株的碱裂解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见图1。
结果表明,被检测的菌株均含有质粒,分子量大于1.5Kb。关于降解性质粒的稳定性、转移性、活性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4、结论
(1)直接以有机农药废水作为唯一能源和碳源,具有较大的选择压力,分离、筛选得到的降解菌对于废水的降解有着较大的活性。
(2)单株菌的降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由单株菌组成的混合菌的降解能力极大提高,单株菌对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反应是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
(3)已经证明,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酶系大多数由质粒基因编码,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之一是3株菌的降解性质粒,包括质粒的稳定性、转移性及其在废水体系中的转移、表达等规律。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