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资源化: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论文类型 | 基础研究 | 发表日期 | 2002-08-01 |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 ||
作者 | 王树静 | ||
摘要 | 山西省环保局局长 王树静 山西省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山西的快速发展不取决于煤炭资源优势有多大,而是取决于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多强。要保证山西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山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 ... |
山西省环保局局长 王树静
山西省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山西的快速发展不取决于煤炭资源优势有多大,而是取决于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多强。要保证山西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山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发展的“瓶颈”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在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高耗水、高污染尤其是破坏水资源的采掘工业已成为山西的主体产业,山西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水资源供给量的快速增长,水资源消耗、损耗量逐年增加;同时通过污水排放等途径,污染、破坏了大量水源,加速了山西水资源衰减进程。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目前,全省供水量已经占到水资源总量的77.3%,可用水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在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已达20亿立方米左右;已有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数百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据分析,到2010年,山西省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到50亿立方米,大约是目前缺水量水平的2.5倍。如果不加遏制,放任这种势头自由发展,“山西水资源危机”将成为可怕的现实。2000年,山西可持续发展指数已经倒退到全国倒数第4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的破坏、污染、短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传统思路和模式,一是加大境内天然水资源(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二是进行大规模跨地区和跨流域调水。
山西省内地表水、地下水已经长期处于超高强度开发利用状态,继续进行天然水资源开发已无潜力可挖,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在布局上已经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部分煤矿只能利用少量矿井水供应生产生活,一些农村甚至方圆十几公里内找不到水源。而且,长期超高强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目前,全省85%以上的河流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半数以上的河流或河段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必干,有水必污”的严重局面;地表水过度开发,造成了年胜一年的江河断流问题;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退化、漏斗面积增大和地表塌陷、裂缝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继续加大境内天然水资源开发强度无异于饮鸩止渴,传统水资源开发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引水情况看,在引黄工程之后,继续大规模引水入晋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山西的周边省区也都是严重缺水区域,除了引黄入晋工程外,山西实际上已经无水可引。随着污水资源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长距离、大规模调水的经济和技术合理性也随之下降。按目前的实际情况计算,大型引水工程单位水量的综合成本至少是污水回用的2~3倍。水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水价过高,必然会损害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距离、大规模调水终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把引水模式长期化、战略化,既不可取也不可行。
污水资源化是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坚持治污为本,通过污水资源化途径解决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现实意义巨大的战略举措。
山西污水资源化潜力巨大。目前,全省年污水排放量大约是10.52亿吨,到2005年,即使目前的污水排放控制措施全部落实并取得预期成效,全省的污水排放量仍将增加到11.3亿吨,大约是引黄工程引水到太原总水量的1.8倍。即使不能全部实现污水资源化,只要能严格落实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到2005年,全省每年可实现污水回用7.8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新增14%的供水能力。
污水资源化经济效益显著。从节约投资方面看,如果利用城市现有的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回用工程,单位水量的投资额与引水距离15公里的引水工程相当;即使新建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单位水量的污水资源化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也仅相当于引水距离36公里的引水工程投资。从山西省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实施的引水工程投资看,单位引水量的投资额基本都在污水资源化单位水量投资额的两倍左右。从供水价格看,污水资源化用于工业冷却水的总成本价仅1.2元/立方米,不仅大大低于引黄入太原的成本水价,而且也大大低于主要引水工程投产后全省的预计综合水价。即使不考虑水价上涨因素,初步测算,如果能如期实现全省7.8亿吨的污水回用量,污水资源化工程将每年为全省创造13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
污水资源化的生态环境效益突出。到2005年,如能按规划使全省污水回用量达到7.8亿吨,每年至少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5.8亿吨,使目前全省的地下水超采量下降45%,减轻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有效缓解因地下水超采而引发的地表沉降等生态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对天然地表水的开发强度,缓解天然河流缺水、断流问题,进而减轻因河流缺水而造成的其他生态问题。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农业灌溉,可以提高农业灌溉水质,保护农业生态,发展绿色农业,促进人民身体健康。
观念和政策创新是推动山西污水资源化的关键
与先进国家相比,山西的污水资源化工作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山西省每年用于污水资源化的投入只占全省GDP总量的0.07%,平均每56万人才拥有1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普遍都在0.5%以上,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1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山西省的污水工业回用率仅为0.9%,而发达国家的污水工业回用率已经达到30~50%。
制约山西污水资源化的关键因素,一是观念,二是水价,核心问题是污水资源化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
落后的水资源观念与扭曲的水价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污水资源化工作从投资建设、运营管理、选择用户到收费盈利的正常利益驱动机制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无从建立。其结果是污水资源化工作的投入长期不足,设施严重短缺,仅有的设施也因运营经费不足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要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是转变观念,关键是创新政策,核心是为污水资源化的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一是要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水资源“稀缺”、水资源有价的观念,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要通过建立样板示范工程等多种方式,普及污水资源化知识,引导社会认识再生水,克服用户对再生水的不信任感。
二是要尽快理顺水资源价格体系,培育污水资源化的动力机制。要结合引黄工程的实施,尽快扭转水价偏低的局面,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节水减污意识,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要参照国际惯例,逐步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污水排放量,并合理补偿污水处理机构的运营成本;要逐步建立“按质论价”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拉大再生水与优质自来水之间的价格差距,扩大再生水使用比例,逐步实现水资源消费结构合理化。
三是要保证再生水用户的利益,稳定并扩大再生水用户。再生水保证使用时,可恢复使用原先的水源,解除再生水用户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明确规定,对无故使用新鲜备用水源的行为给予处罚。
四是要拓宽污水资源化项目融资渠道,推动污水资源化项目企业化运营管理。要在理顺水资源价格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改革政府投资、市场有限补偿的传统污水资源化项目投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投资、政府补助、市场补偿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要认真研究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环境和资源代价,争取更多的国家补偿性投资,并力争早日设立山西省环境保护基金或水资源补偿基金,进一步稳定和增强政府投资能力。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污水资源化项目,承认投资人的利益主体地位,允许投资人在政府监管下依法经营,合理收益,推动污水资源化项目企业化运营。要大胆尝试,积极在污水资源化建设领域引入BOT等新兴项目融资方式,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
五是要从全局出发,制定综合配套政策。要把污水资源化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安排。要加大天然水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地表水开采量,在地下水水位回升前,要严格禁止新增地下水开采量。要完善和制定有关污水回用的技术政策和标准,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引进和研发一批适合省情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污水资源化的技术保障能力。要高度重视污水回用的安全问题,环保、卫生防疫和市政等部门要密切协调,加强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