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研究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2-11-01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第11期
作者 蒙爱红,左剑恶,杨洋
关键词 短程硝化 完全混合式反应器 氨氧化细菌
摘要 采用6 L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进行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研究。在温度为35℃、反应器内平均DO浓度为0.5~2.5mg/L、pH值为7~7.8的条件下连续运行141d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6天时实现了短程硝化,从第73天开始出水中检测不出NO3-;在增加了连续污泥回流的情况下,反应器出水中也一直检测不到NO3-;在进水氨氮容积负荷达到1.2kgNH3-N/(m3·d)时,氨氮去除率仍保持在95%以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细菌以短杆菌和球菌为主。

蒙爱红,左剑恶,杨洋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采用6 L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进行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短程硝化研究。在温度为35℃、反应器内平均DO浓度为0.5~2.5mg/L、pH值为7~7.8的条件下连续运行141d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6天时实现了短程硝化,从第73天开始出水中检测不出NO3-;在增加了连续污泥回流的情况下,反应器出水中也一直检测不到NO3-;在进水氨氮容积负荷达到1.2kgNH3-N/(m3·d)时,氨氮去除率仍保持在95%以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细菌以短杆菌和球菌为主。
  关键词:短程硝化;完全混合式反应器;氨氧化细菌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4602(2002)11-0043-03

1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废水经由进水泵从水箱中提升进入反应器底部,经反应后从出水口进到沉淀池中,沉淀后的上清液排走,污泥则经污泥泵回流进入反应器底部。空气通过气泵,经气体流量计控制气量后进入反应器。反应器置于恒温水浴[(35±1) ℃]中。试验中采用了pH在线控制,通过自动投加Na2CO3溶液将pH值控制在7.0~7.8。?
  CSTR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加工而成,呈圆柱状,高45cm,内径为14cm,有效容积为6L。进水口位于反应器底部,曝气管从中部取样口(距底部19cm)进入反应器,出水口距反应器底部39cm。
  原水的配制:在自来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铵作为基质,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
  接种颗粒污泥取自北京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的曝气池(污泥的SS为14.2g/L,VSS为11.4g/L,VSS/SS=0.8)。在反应器中接种约2.5L污泥后的SS和VSS分别为6.3和4.7g/L。
  分析时,COD测定:COD速测仪;pH值:pH计;SS和VSS:标准称重法;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NO2--N和NO3--N:离子色谱法和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溶解氧:溶解氧仪。

2 试验结果

2.1 运行结果
  根据反应器的运行情况,可将试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启动期(第1~23天)和提高负荷期(第24~141天)。在提高负荷期又可分为无回流阶段(第24~40天)、间歇回流阶段(第41~93天)和连续回流阶段(第94~141天)。
  整个运行过程中进、出水氨氮浓度及出水NO2--N和NO3--N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出水的氨氮浓度<800mg/L,而在第125~139天时则基本保持在50mg/L以下。此外,出水NO2--N浓度在第84天以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后期则由于受进水氨氮浓度下降的影响,也相应地有所下降,而出水中的NO3--N先是逐渐升高,然后再下降,到第26天时出水中的NO3--N浓度已经低于NO2--N浓度,NO2--N浓度与NO2--N、NO3--N浓度之和的比值达到了0.57,说明此时该反应器已成功实现了短程硝化。此后,NO3--N浓度一直在持续下降,到第73天时已经检测不到NO3--N,在试验后期即使增加了污泥回流,出水中也没有检测到NO3--N,这表明反应器中几乎完全淘汰了硝化细菌。

   

  氨氮去除率和容积负荷的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容积负荷也逐渐提高,启动初期容积负荷仅为0.02kgNH3-N/(m3·d),到启动期结束时(第23天)达到了0.1kgNH3-N/(m3·d)左右;在第72~123天基本保持在0.6~0.8kgNH3-N/(m3·d);此后进一步提升负荷,最高时达到了1.4kgNH3-N/(m3·d)。从图3可以看出,氨氮去除率出现了4次较大的下降,分别出现在第37天、第68天、第86天以及第111~117天之间,其原因主要是反应器内污泥浓度的降低导致了生物活性下降。
  反应器内MLSS的变化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反应器内的MLSS波动较大。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污泥的增长量始终跟不上污泥的流失量,所以在没有污泥回流(第41天以前)的情况下,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呈下降趋势,MLSS从接种时的6300mg/L一直降到了300mg/L。为保证反应器内具有足够的污泥量,在第41~93天改按人工间歇回流污泥的方式运行。反应器外排的污泥都被收集起来并加以培养,当反应器内的MLSS<1000mg/L时再把这些污泥补充到反应器中以保证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从第94天开始增加了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如图1中虚线部分所示),反应器的运行改为连续污泥回流,所以从第41~141天反应器内平均MLSS基本维持在2000mg/L。
  反应器内平均DO浓度变化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反应器中DO浓度主要控制在两个水平,即在第121天以前反应器内DO为1mg/L左右,从第122~141天则主要控制在2mg/L左右。
  进、出水总氮的变化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在反应器运行的141d中进、出水总氮浓度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并非所有被氧化的氨氮都转化成了NO2--N。其相差部分可能是被用于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但计算表明用于合成的氨氮非常少,仍有部分氨氮以其他方式消失了,由于反应器内DO浓度较低,消失的这部分氨氮有可能与其他氮素转化途径有关,比如好氧反硝化、由自养硝化细菌引起的反硝化或同时硝化反硝化(SND)等,这些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2.2 污泥状况
  反应器运行到第87天时从排泥中取样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泥中细菌数量较多(以短杆菌和球菌为主),但其表面似乎包裹着一层粘性物质。从细菌形态看,球菌可能是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的细菌,而杆菌则可能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的细菌。

3 讨论

  有、无污泥回流的运行试验结果均表明,泥龄的长短并不影响短程硝化的实现,即使在比1. 5d更长的泥龄条件下硝化细菌仍逐渐被淘汰出反应器,从而实现了NO2--N的稳定积累。在连续进行污泥回流的情况下仍能够稳定地实现短程硝化,表明该工艺有望进一步直接应用于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中。

4 结论

  ①以自行配制的高氨氮废水为进水,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在温度为35℃、CST R反应器平均DO浓度为0.5~2.5mg/L、pH值为7~7.8的条件下连续运行,在无污泥回流的状况下从第26天开始出水中的NO2--N浓度超过了NO3--N浓度,成功地实现了短程硝化;
  ②反应器在增加间歇污泥回流的条件下运行,出水中NO3--N浓度仍一直呈下降趋势,约30d后出水中检测不出NO3--N;当反应器采用连续污泥回流的方式运行时,反应器出水中也一直检测不到NO3--N,表明在泥龄较长的运行条件下也能够成功地实现短程硝化;
  ③反应器在进水氨氮容积负荷达到1.2kg/(m3·d)时,氨氮去除率仍保持在95%以上;
  ④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细菌以短杆菌和球菌为主。

参考文献:

  [1]Mulder A.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discovered in adenitrifying fluidized bed reactor[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1995,16:177-184.
  [2]Hellinga C.The sharon process: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nitrogen remov al from ammonium-rich waste water[J].Wat Sci Tech,1998,37(9):135-142.
  [3]Verstraete W,Philips S.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in new context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8,102(S1):717-726.
  [4]国家环境保护局.水与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3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Helmer C.Nitrogen loss in a nitrifying biofilm system[J].Wat Sci Tech,1999,39(7):13-21.?
  [6]Bock E I,Stueven R,Zart D.Nitrogen loss caused by denitrifying nitrosomonas cells using ammonium or hydrogen as electron donors and nitrite as electron acceptor[J].Arch Microbiol,1995,163:16-20.
  [7]Helmer C.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in an aerobic biofilm system[J].Wat Sci Tech,1998,37(4-5):183-187.


  电  话:(010)62772455
  E-mail:hong99@mails.tsinghua.edu.cn
  收稿日期:2002-05-15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