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香料废水预处理实验研究
高浓度香料废水预处理实验研究
徐高田 邹联沛
(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72)
摘要:香料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生产废水,可生化性较差,直接采用常规的生化处理还能达到排放标准。本文在实验室里对香料废水进行了预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脱色和混凝沉淀,不仅降低了香料废水的浓度,而且还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达标处理创造了较好条件。
关键词:香料废水、脱色、混凝剂、预处理
1.概述
香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在更换产品时必需清洗反应釜,从而产生污染物浓度相当高的废水和反应残留物,这类废水或者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废水的特点是浓度高,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
通过对废水水样进行取样分析,其水质指标为CODcr:88100mg/L;BOD5:20100mg/L;色度:2000;pH:8~9。可以看出,该香料废水浓度较高,其中CODcr超出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800多倍,特别是污水颜色很深,如果直接排放,必定会对周围的湖泊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必须对该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目前国内香料废水治理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例如中温中压湿式催化法处理香料废水的试验证明,CODcr、色度的去除率仅为48%、90%,处理后出水浓度仍较高,而且后续处理难度较大。本文在实验室处理基础上,对高浓度香料废水的预处理进行了研究。
2.实验研究方案说明
从污水水质指标可以看出,BOD5/CODcr=0.23<0.3,废水的可生化性较难,采用常规的生化处理是难以达到色度排放标准的,首先必须先对污水进行预处理,降低污水浓度,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考虑到废水色度较高,污水CODcr、BOD5浓度可能由有色有机污染物引起,如果降低污水的色度,污水的CODcr、BOD5浓度可能会得到相应降低,所以,先对污水进行脱色,然后对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
在实验中,选择四种氧化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臭氧和氧)对废水进行脱色,通过初步的脱色实验研究,发现脱色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而臭氧和氧脱色效果较差,故本次脱色实验选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作为脱色氧化剂,对其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
在混凝沉淀实验研究中,考虑到价格和操作方便,选用的混凝剂有: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硫酸铁FS、聚丙烯酰胺PAM。通过实验结果,确定出适用于该类废水处理的最佳混凝剂。
3.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脱色实验研究
3.1.1次氯酸钠脱色
取香料废水100ml,分别投加不同体积的次氯酸钠溶液,并不断搅拌,在氧化反应20分钟后,测定废水的色度。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次氯酸钠脱色实验结果曲线图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脱色时,刚开始时色度下降较快,曲线坡度较大,当投加量为10毫升时,色度从2000降至400,去除率达到80%,以后随着投加量的逐渐增大,曲线变得比较平缓,色度下降较慢,例如当投加量从50毫升增至60毫升时,色度变化不明显,由85.7降至85,这说明对于100ml原废水来讲,投加50ml次氯酸钠脱色效果最好,以后再投加次氯酸钠色度下降不明显。因此,次氯酸钠的最佳投加量是100ml原水投加50ml,色度降至85左右,其去除率为95.8%。
同时,对污水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ODcr浓度由88100mg/L降至33500mg/L,去除率为61.98%;BOD5浓度由22100mg/L降至11600mg/L,去除率为47.51%。经次氯酸钠脱色后BOD5/CODcr=0.35>0.30,与脱色前的BOD5/CODcr=0.23相比较,这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有所提高。
3.1.2过氧化氢脱色
取香料废水100ml,分别投加不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并不断搅拌,在氧化反应30分钟后,测定废水的色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过氧化氢脱色实验结果曲线图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采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进行脱色时,实验曲线坡度较小,随着过氧化氢投加量的增大,废水的色度逐渐下降,当投加量大于50ml时,废水的色度下降不是很明显,曲线变得比较平滑。此时污水色度降至200左右,其去除率为90%。
同时,对污水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ODcr浓度由88100mg/L降至27000mg/L,去除率为69.35%;BOD5浓度由22100mg/L降至16200mg/L,去除率为26.70%。经过氧化氢脱色后BOD5/CODcr=0.60>0.30,与脱色前的BOD5/CODcr=0.23相比,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
通过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二种氧化剂的脱色实验研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次氯酸钠作为脱色氧化剂,色度去除效果最好。同时,经二种氧化剂脱色后,废水的可生性都有所提高,尤其是过氧化氢脱色后,BOD5/CODcr比值由0.23提高至0.6,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
3.2混凝沉淀实验
3.2.1混凝沉淀最佳pH实验
图3 pH值与CODcr去除率的关系曲线
对经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脱色后的废水进行混凝试验,由于pH值对混凝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先进行pH优化试验。本试验选用的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S、硫酸铁FS、聚丙烯酰胺PAM,调节次氯酸钠脱色后的废水pH在5~10,加入等量不同的混凝剂,测定上清液CODcr,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三种混凝剂在pH为8~10时混凝效果最好,其中聚合氯化铝PAC最佳pH在9~10,而硫酸铝为8~9,硫酸铁为7~9。
3.2.2混凝剂的选择和最佳投药量的确定
(1.)原污水的混凝沉淀
利用三种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硫酸铁对原污水进行了混凝沉淀实验研究,由于污水的pH为8~9,在混凝沉淀的最优pH范围内,故不用单独进行pH值调节。
图4 原污水中不同混凝剂加药量与CODcr去除率的关系曲线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原污水中投加聚合氯化铝时,在污水中会立即产生泡沫悬浮状物质,每100ml污水加入15ml聚合氯化铝溶液时(Al2O3质量百分数为10%)几乎全部生成泡沫悬浮状物质,只剩有极少量的污水,而且这种生成物在电炉上会烧结为颗粒状物质。硫酸铝和硫酸铁的混凝沉淀效果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原污水中投加的各种混凝剂中,硫酸铝混凝沉淀效果最好,在投药量为4g/L时,CODcr去除率可达到62.5%,这时污水CODcr浓度由88100mg/L降低至33003mg/L,但这时的污水色度仍然比较高。硫酸铁的混凝效果较差,CODcr去除率只有50%左右。
(2.)脱色后污水的混凝沉淀
在经次氯酸钠脱色后的污水中,在各混凝剂最佳pH条件下投加不等量混凝剂,测定污水的CODcr浓度,实验结果图5所示。
图5 脱色污水中混凝剂加药量与CODcr去除率的关系
从图5可以看出,硫酸铁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仅为35%左右,且污染絮体颗粒较小,不易沉淀分离;聚合氯化铝效果最好,污水CODcr浓度由33500mg/L降低至17420mg/L,去除率为48%,BOD5浓度降低至7719mg/L,其去除率为33.46%,并且在混凝过程中产生的絮体颗粒大,固液分离较快。因此,在脱色后的污水中首选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最佳投药量为3~5g/L。
另外,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当脱色后废水中如果含有多余的次氯酸钠,投加聚合氯化铝后,次氯酸钠会和聚合氯化铝形成晶体状沉淀,这样会影响到混凝效果,因此,在对废水进行脱色时,一定要控制好次氯酸钠溶液的用量,不要有多余次氯酸钠(氯离子)存在于废水中。
4.结论
1.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中,次氯酸钠的脱色效果最好,色度去除率为95.8%,可使香料废水的色度由原来的2000降至85,该色度值与污水排放标准中的色度值相差很近。同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脱色前有所提高。过氧化氢的脱色效果尽管没有次氯酸钠好,但经过氧化氢脱色后的废水可生化性大大提高,BOD5/CODcr比值可以达到0.6。
2.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和硫酸铁三种混凝剂在pH为8~10时混凝效果最好,其中聚合氯化铝PAC最佳pH在9~10,而硫酸铝为8~9,硫酸铁为7~9。
3.对次氯酸钠脱色后的污水进行混凝沉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混凝剂中,混凝效果最差的是硫酸铁,平均去除率仅为35%左右,且污染絮体颗粒较小,不易沉淀分离;聚合氯化铝效果最好,去除率可以达到48%,并且混凝过程中产生的絮体颗粒大,固液分离较快。因此,在次氯酸钠脱色后的污水中首选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
在次氯酸钠脱色后的污水中应用聚合氯化铝进行混凝沉淀时,污水中多余的氯离子会起到干扰作用,影响到污水沉淀效果。而氯离子对硫酸铝混凝剂则没有这种干扰作用。因此,在应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时,必须严格控制污水脱色时次氯酸钠的投加量。
4.香料废水经次氯酸钠脱色和混凝沉淀之后,CODcr浓度降低为17420mg/L,BOD5浓度降低至7719mg/L,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23%和65.07%。尽管经脱色和混凝沉淀处理之后的废水浓度仍然较高,但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由原来的0.23提高至0.44,这为污水的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秋东,林华等, 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香料香精废水的生产性工艺研究,《香料香精化妆品》, Vol.2, No.1 2002
2.徐中其,戴航, 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处理新技术, 《江苏环境科技》,Vol.13, No.2, 2000
3.郑一新,王宏, DAF-ASBR处理香料废水工艺研究, 《给水排水》, 2000 26(1)
4.孙佩石等, 湿式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动力学模型, 《环境科学》, 1999,No.2
5.扬琦等, 湿式氧化处理香料废水《给水排水》, Vol.24, No.11, 1998
6.陆培熙, 香料老工艺的环保改进《化学世界》, No.2, 1998
作者简介:
徐高田,男,1971年生,1999年6月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系副主任,职称副教授。已先后在各种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联系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 邮 编:200072
联系电话:56333052 Email:gtxu@mail.shu.edu.cn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