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2 10:08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浪潮,诞生出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来到人工智能主导的新兴互联网时代,中国有望再一次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辉煌。
“信息化的主体思路是不信任人,而人工智能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人工智能模仿人的智力、人性,像人一样具有‘六感’,所以人工智能是人的帮手,实现了人本身的升级,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在2024(第九届)供水高峰论坛上提出,AI原生应用为供水人提供了一次与各行各业平等竞争的机会,供水人可以用自己的AI原生应用来主导完成贯通与升级。
傅涛
水业改革主体向供水回归,进入到高质量升级
E20环境平台有24年发展历史,22年的论坛历史,12年供水联盟历史。如今供水高峰论坛走过了第九届,在九个省会级以上城市与行业进行专业交流,成为供水行业的一次盛会,多年的坚守源自于平台对供水行业的理解。
傅涛表示,当前发生在供水行业的改革,可以看作为水业的一次轮回。
2006年开始,由城市建设部门主导的六个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改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城市供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主体逐渐向污水、垃圾焚烧领域转移。
2016年PPP模式开始转型,环境领域民营重资产公司受到了第一次挫折,一些企业破产清算、重组,个别企业更换了实控人。随着近些年政府支付压力的加大,国有市场化集团也面临应收账款的困境,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很多重资产公司先后跌倒,而B方阵企业中的地方水务企业,成为了水务产业中坚也是最后力量。
公用事业领域改革很多都始于供水。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了我国水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标志着我国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大幕的拉开。
供水改革的转折期在2007年。2007年威立雅高溢价收购兰州供水集团45%股权,引发市场热议。彼时傅涛发表了署名文章《水业资产溢价背后的“十式腾挪”》,揭示了供水领域一些不合理市场操作,高溢价收购的各方利弊和长期影响,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环境产业的改革方向逐渐向污水、垃圾转移。
如今城市水业的改革主体再次向供水回归。傅涛表示,要正确认知这次回归的本质,在于把握供水行业本身特质。
由于供水行业具备天然的地域属性,更加贴近用户的优势,实现有稳定的现金流跨越周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低谷期,三大金融部门发布金融政策提振中国股市也说明这种低迷,然而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供水行业独到的优势更为凸显。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供水行业也存在过于分散等原因造成的发展动力不足。
轮回后的水务产业不是回归到传统,而是进入到高质量的发展周期。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之后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和矛盾焦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的行业都在对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重构。即使是最传统的供水行业,新的质量标尺应该在强制性国标之上,不应仅仅是水质、水量、水压这些基础服务标准。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及基础公共服务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说明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拉动的动力变小,基础服务高收益时代正在过去,与后小康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
在这样的背景下,供水服务首先要守住大众,同时要突破小众。供水行业高质量服务产品的场景有很多,特种工业、生活的服务需求,供水企业要勇敢的走出大一统,发展个性服务。正如目前火爆的折屏手机,在人们普遍认为消费降级的时候,一台2万多元的华为三折叠手机在开售前官网渠道预定超过600万台,单机产品达到千亿级产值,就是因为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基本通信以上的高品质需求。
高质量的个性服务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持,支持供水行业在保本微利的经营状态下守住主业。如今全世界范围的政治意识形态都在发生变化,中国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导致了公共服务的公益化趋势,公共服务越来越便宜,各国都是如此。供水企业要提供最基础的红线服务去保本,同时自身又要寻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寻求一种突破,这种突破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
首先要认真理顺水价。水价是供水行业保障刚性支出和基本责任的基础。现在百姓的支付能力到了很高的水平,水价的支付在百姓支付比例中占得越来越小,但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水价成为了不能讨论的敏感词。每年的供水高峰论坛上的闭门夜话环节都会将水价问题单独讨论,供水联盟的成立初衷就是要推动行业的优质优价。同时供水联盟调研发现,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不少供水企业在重压之下,背上了非盈利的包袱。供水企业同时要理清自身的资产和投资,区分好公共服务中,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关系。
在守住基础服务这一主线的同时,供水企业要派出一支先遣部队努力突破现有的市场机制。一方面敢于突破公共服务做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同时在价格体制上理清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的投资回报关系。
智能化通向“骇客帝国”还是“黑神话”?
互联网上流行一句话“用软件定义硬件”。在供水基础服务中,水压、水质、设施都是一样的,如何让软件去实现服务的差异化,让用户感知到供水服务的温暖和价值,需要新质生产力的突破,需要人工智能的赋能。
供水行业对于自动化并不陌生,80年代就开始了自动化改造,到了90年代,我国绝大部分自来水厂基本实现了自动控制,当时傅涛作为建设部(现“住建部”)代表参与了多个自来水厂的SCADA系统验收。之后是信息化的兴起,各厂信息汇总至总部,建立了驾驶舱和调度中心,水厂实现了集中管理,人员减少。
到了数字化阶段,将人的行为、设备操作等数据直接生成并传至中控室等管理系统,形成数字资产。目前供水行业花费大量经费进行信息化集成,省级水司普遍在亿级以上,打下数字基础后,建立机理、数理模型,对人的服务进行代替或者指导。
从环境产业智能进阶的历程可以明显看到,这个发展过程始终在减少工人。信息化在减少中层管理人员,智能化在减少高级管理人员,“把人省下来”成为核心,这条路径未来通向何方?
信息化的主体思路是不信任人。认为人有情绪,会喝酒、熬夜,有时候不够尽职尽责。在工业化分工下,人的角色越分越细,工作越做越专,越专越是逐渐被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这“四化”替代。
“四化”取代了人,生产效率确实有所提高,但似乎在走向《骇客帝国》。《骇客帝国》是一部经典科幻片,影片里人类生活在好像很真实的虚拟世界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机器人能控制人类,让人类给它们干活。
最近中国有个很火爆的游戏叫《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神通广大,金箍棒是他的工具。如果说“四化”能让金箍棒越来越厉害,从一根棍子到变长变短,最后能学会不听指挥自己打架,那就成为了《骇客帝国》。而“智能化”让孙悟空更强大,把石头变成猴子,猴子变成人,人成为战斗佛,会七十二变,有神通。因此说,前“四化”丰富了工具,在替代人,而“智能化”丰富了人,实现了人本身的升级,是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化源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艾伦·麦席森·图灵发表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今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我国计算机学家姚期智作为图灵奖创立以来唯一获奖的华裔学者,获得了总书记的回信。
图灵测试中,测试者写下自己的问题,随后将问题发送给另一个房间中的一个人与一台机器,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哪一个是真人,哪一个是机器。图灵认为,机器模拟出与人类相似或无法区分的智能,就是智能的标志。可以看到,智能化的主体是另外一个思路,目标是学习人、模仿人,让人成为产业智能之本。
人工智能不仅模仿人的智力,还有人性。像人一样具有“六感”,感知、知识、记忆、人性、思考、行动,所以人工智能最高境界是特别像人。
模仿成功后的结果,人工智能会像人一样交流和工作,成为人的帮手、伙伴、徒弟。百度李彦宏在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替代人类工作,而是作为帮手来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这种交流,就是基于大模型的人机交互。
2023年是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元年,因为语言大模型的突破,人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去跟设备进行交流,形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背景。现在人工智能很多应用都停留在知识上,语言大模型本质上不仅是知识,知识只是大模型副产物,没有经济高对价,并不能直接创造商业收益。大模型具备语言能力、文字能力、图片理解能力是真正的核心价值。
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底层是基础语言大模型,支撑语言交互。中间是多模态,包括语言和视频大模型等,如Sara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提示生成视频。最上层是全模态大模型,把人的六感贯通,形成通用人工智能(AGI),达到完全像人。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产生的结果,产生了信息化、智能化两个的进阶的融合。这种融合落地的着力点,是AI原生应用&智能体。傅涛表示,以人为出发点即原生应用,以业务系统和产品为出发点即智能体。
AI原生应用以人为本,供水人平等竞争
什么是AI原生应用呢?傅涛指出,既然是“应用”,就应该以人和场景为核心,如抄表、巡检、客服。如百度、新浪、搜狐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原生应用,微信、抖音、美团等移动端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原生应用就是AI原生应用。
如今,由于AI的发展,大模型底盘提供了新的土壤,以人的思维链,如供水行业巡检、听漏、抄表这些长期经验作为种子,以链接社会人,链接智慧信息系统单元小模型应用作为可以汲取的营养,从而重构产业以及多元云边系统,实现提质增效等目标。
原生应用使用的是现代汉语,基于自然语言进行发明创造,而不是计算机语言。如今AI原生应用正在崛起,为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的供水行业提供了一次平等竞争的机会。
傅涛进一步用下图解释了AI原生应用的逻辑。基础大模型与APPbuilder工具相当于地平线也就是土壤。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百模大战”,基础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为行业提供了APPbuilder工具,用自然语言或少量的编程就能生产出APP。
土壤已经有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三层营养。第一层由工具平台集成云端2C功能软件应用,比如地图、定位、各种通用知识;
第二层由专业平台集成通用云端2B业务SAAS软件。目前,行业中不乏财务、资产考勤等各种专业的应用软件。但如果这些软件没法轻易被语言调用,就不能成为小分子的营养被生物吸收。这些软件必须形成一个智能体,傅涛表示,智能体能够听懂自然语言,会交流,比如一个智能水表成为了智能体,就可以用语言回答电量、流量、维修时间等信息,实现了智能化。未来每一个设备、每一个软件都会被智能化洗礼,听懂自然语言,融入水务AI原生应用中的一员。
第三层是由专业的IT公司为各自业务软件安装智能体,可以被语言调用。 E20选择与国内领先的百度智能云结盟,经过多方努力已经来形成了这第三层营养,由大厂为水务行业集成各种可以免费调用的通用软件。傅涛表示,E20将继续以与行业探讨人工智能的方法应用路径为使命,为水务行业AI原生应用提供营养,统一标准,生长成水务行业智能进阶的参天大树。
傅涛表示,人与、原生应用和业务系统将会形成一个智能体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以人为本。
AI原生应用释放供水新质动能
供水行业要实现AI原生应用需要三个保障:一是数据的安全规范,E20正在做数据安全的行业标准;二是供水AI原生应用需要云端SaaS级平台;三是软硬件功能系统的智能体接口。
供水行业作为最传统的行业之一,已经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向上投入了很长时间,但是行业设施却是孤岛,且是分散的。如果不能把设施系统做完,信息化的水平以及能效就发挥不出来,投入产出比不合算。目前,容易投的都投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系统升级费用高,跨系统贯通难度大,周期长,这部分需要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赋能。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成为新质动能,就因为他的创造逻辑不是以IT人为主体,而是以供水人为主体,水务人可以用自己的AI原生应用来主导完成贯通与升级。
傅涛表示,AI原生应用可以简单描述为,供水人可以依靠自然语言大模型支撑的人机互动,连接带有智能体的业务信息系统和产品。调用大模型集成的、便宜的、云边协同的基础功能(态势感知,知识体系集成,智能分析等),自主优化重构场景化的业务流程,封装为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提高人的效率,产生直接价值。
供水行业用AI原生应用去释放新质动能,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突出价值:
更快更省钱。供水行业最后20%的设备系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就像扶贫攻坚到要完成最后阶段的1%,要花用远超1%的时间和金钱。用AI原生应用去弥补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不足,去实现更快更省钱。
支撑多样性。AI原生应用具有超强的集成能力。将AI大模型的能力以及人的六感、设备、系统的多样性进行集成,实现功能的智能化升级。
更有科技感。当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第一话题已经从“数字化”转变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赋予企业更多的科技含量和价值。
更有成长性。AI主导的新互联网时代,中国有望再一次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辉煌。傅涛表示,AI原生应用将会以“四化”为基础,形成新的进阶,大量AI原生应用将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将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
傅涛表示,在未来图景中,到2049年建国百年之际,仍能存留的行业一定是人还在的行业,“供水人,是行业的生存之本,新质生产力也必须以人为本,附加在供水人身上,做强供水人,释放生产力。”
编辑: 李丹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