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回望2011,市场表现究竟如何?有哪些现象值得关注?哪些问题需要思考?哪些难题持续困扰?哪些趋势值得期待?展望2012,哪些方向可以追寻?哪些市场有更大机遇?哪些问题要深入破解?就此,中国水网特邀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博士做主题文章,就水业市场的昨天与明天发表自己的观点。
2011年水业总结与展望
作者:傅涛
二零一二年一月
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市场迎来诸多变化,发展迅猛。2012年,将是水业市场快速转型的一年。随着投资拉动周期的完结,水业市场又开始进入市场资本为王的时代,环境服务业转型进一步深化,诸多细分领域逐步发展,企业在新一轮快跑中将拉开发展差距。
一、宏观政策环境方面
1、行业再次进入市场资本为王的时代
2011年,在投资拉动的整体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应调整,对水务市场影响巨大。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相对积极,但地方政府的投资不足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毫无疑问,2011年是地方财政紧缩的一年,2012年也将会持续这个状况。
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不足,市场资本需求势必增加。中国水业和固废行业将继2001年后,再次进入“市场资本为王”的时代。
具体表现为三点:
一是各地政府纷纷谋求资本对接。如2011年10月20日,国家发布《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规模数百亿,将一定程度改变地方融资结构。
二是一些地方传统水务公司改制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积极谋求上市融资。
三是很多股权投资基金极力欲进入技术性环保产业市场。
第一项完全取决于政策,而后两者都有比较显著的市场表现。但传统水务公司上市看似简单,实质却存在商业模式创新缺乏以及普遍的增长性矛盾制约。技术性环保企业上市,则因为准备不足、渠道不畅,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资本通道,资本对接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预计2012年进入资本市场的技术性环保公司会超过20家。
2、环境要求提高、环境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1年开始,政府对环境的要求明显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促使环境服务范围尤其在未来5年进一步扩大。
环境服务标准的提高比范围的提高对市场影响更大。如新的供水水质标准提高,将挑战供水服务的技术经济路线;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强化环保力度,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专门约束减排指标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严格执法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12月第七次环保大会再次拔高环保要求,提升了环保工作的层次。
整体看来,2011年,从政策层面,行业表现的特点就是标准更高、要求更高、范围更宽、监管更严。这些从涉及面到深入度方面要求的提高将促使环境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市场创造更多机会。
3、国家对产业的投资性规划有所加强
基于这些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性规划。
在地方政府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国家主要以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方式,实现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国家对环境领域的各种规划要求更多表现为投资性规划,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各项主要指标,提出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即将出台的污水和再生水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业主要提出了投资需求和规划,具体实施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细化。
个人认为,未来三五年中,水务市场基本的投资组合将是“中央资金+市场性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将相对在水务投资市场淡出。
二、产业政策方面
1、环保产业面临升级与转型
以前我们都是以民生角度及公共服务角度来看待环保产业及水务服务,2011年开始,我们更多以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待环保产业及水务产业。
如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就重点突出了国家的产业视角及需求。国家对此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多政策也将在此倾斜。而从产业发展角度,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开始提升日程,从设备提供、工程等基础制造业、建筑业转型为现代服务业。
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计划将扶持重点节能装备技术与环境服务;《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通过依托重大专项建立产业化平台、支持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与环境服务业支撑技术研究等多项措;环保部发布的《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则相对明确和全面的提出了环境服务业概念,指出着重发展环境服务总包、专业化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等环境服务业。
环保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其实更多的是指产业向环境服务业的升级与转型。环境服务业升级与转型包含两层含义:从产业的角度,是指从传统的设备制造业等业态向服务业转型;从产业主体及企业的角度,很多领先企业开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如首创股份定位水务市场综合服务商,北控水务和桑德集团都定位为环境综合服务商,江南水务则定位为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商等。这些综合服务的概念,涵盖了从产业链条、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区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这体现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代表着一种新的行业机会。2011中国水网就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制作了专门的环境服务业升级与转型主题图书,以及环境服务业专题展览等活动,获得行业很大认同。
_baidu_page_break_tag_
2、理清价格依然是水务行业改革的核心所在
综合2011年以及近来市场,面向公众的供水服务主业已经很难走得很远,因为价格问题有了死结。国家一再要求理顺价格,但对价格的重视更多集中在污水价格和水资源费方面。如《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合理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从这个角度,理顺供水服务价格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开始,没有得到更多人重视。目前供水行业主业收益没得到基本保证,导致全行业微利或亏损。
2011年下半年以来,《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进入修订程序,如果价格机制能够建立,将对供水主业收益进行保障。目前供水价格在目前政策体系下难以实现突破,供水行业在调价的时候被当做公益行业,严格约束了价格调整;在考虑投资补助的时候,又被当做了价格支撑的市场行业,造成两头都得不到保障。当供水企业主业的价格突破不了,主业没法实现收益,水质等标准将难以提高。企业只能向副业倾斜力量,逼迫本来应该是专业化公司却只能成为综合性公司,专业水平难以保证,造成行业发展的混乱。只有在保证主业收益的前提下,鼓励专业化公司发展,才能保证水质等专业标准提升。
3、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强化
在水务领域,政府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社会管理,一是公共服务。对于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委托企业做,目前的特许经营政策体系就是地方政府如何将市政公共服务合理委托企业来完成的制度安排。但社会管理必须政府亲自去做,企业没法代办。比如垃圾处理,处理厂的建设规划、选址,以及搬迁等工作,都属于社会管理,垃圾场建设以及运营等垃圾处理,属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就如皮与毛的关系,如果社会管理没做好,公共服务将很难进行,或效果有所折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理水价管理也是社会管理,如果水价管理不到位,具体的公共服务也将难以可持续。
2011年,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在固废领域,国务院批转16部委的意见,重点强调了政府责任,文件要求强化对规划、选址,以及安全监管等问题的重视;在城市排水领域,今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虽然没有谈到市场,但强化了排水管理,事实上社会管理到位,市场资金才好进入。
还有流域治理,以及地下水规划等,其实都强调并履行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包括供水价格管理,以及水质标准的提升要求等,都是基于政府管理职能得以强化的结果。
4、水质标准全面提升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
基于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国家全面推行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12年7月1日是全部检测项目实施的最迟时间。而根据目前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全国超3000家自来水公司中,仅有少部分的出厂水质达到了106项指标。
在此背景下,提标改造与水质监测检测存在着必然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社会对水质问题的关注度可能迅猛爆发。
三、市场热点分析
在政策总体利好之外,2011年的水务市场也出现诸多热点。
1、传统水务公司上市热中带冷
如上所述,在国家2008-2009的投资拉动后,2012年将面临下一轮的资金紧张,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凸显,市场资金需求巨大。在重庆水务和江南水务成功上市融资的带动下,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当地的水务公司上市进行融资。如长沙、乌鲁木齐等近20家供水企业纷纷在2011年完成改制,为上市做准备。各地水司上市的热情高涨,但是2011年绿城水务(南宁)和昆明水务上市受阻显示出资本市场与供水服务主业之间并不能简单衔接。
2、资本市场继续关注环保水务板块,促进民营环保企业上市
资本市场的完善与扩宽给水务行业开启了新的融资渠道。而国际2009以来连续两年的投资拉动政策也进一步激活了水业的工程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对环保和水务概念股的认可与热捧,又反过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民营水务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大量的PE/VC等私募股权基金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以巴安水务为代表的技术类、设备类等新兴环保公司在2011年掀起上市热潮,并被市场广泛看好。中持、晓清、环能德美等公司积极酝酿、呼声甚高。据统计,2011计划上市的水务公司有近30家。
3、新兴产业领域引起市场关注 商业模式逐渐突破
除了传统的供水、污水、垃圾发电等传统领域接通了服务市场化的模式外,“十一五”期间,新兴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得到了一定突破。
2011年,市场多重利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污泥处理处置、海水淡化等一些新兴市场引人关注。如污泥市场、再生水、海水淡化、工业废水、餐厨垃圾、危险废物、管网运管、景观水治理这些领域,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以首创股份、中国水务投资、碧水源为代表的一批水务领军企业正式涉足固废领域,拓宽环保市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下发,为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指明了方向;海淡市场众多知名项目如北控曹妃甸项目等以投资运营形态有了实质性进展,成为年度水业市场交易的重头戏。
“十二五”期间,这些新兴领域将会得到进一步关注,投资机会将会进一步挖掘。目前,这些新兴领域的投资模式正不断探索与突破。
4、区域争夺战全面打响
2011年,为进一步适应水务市场发展,一些区域政府锐意革新,大胆尝试,重庆、杭州、贵州等地纷纷通过投资成立区域性水务公司来规划本地市场。一些领军企业加快进行区域布局,湖南、云南等地成为首创水务、北控水务、碧水源等领军企业的聚集地。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区域争夺战全面打响。
2011年,后起之秀碧水源已先后在北京、江苏、云南、湖南、内蒙古、湖北建立业务根据地;2011年底,首创股份在湖南连下数城.桑德在2011年也屡有创新,发展的县域整体污水处理模式实现了行业商业模式创新。在区域争夺的同时,一些全新的区域服务模式也开始被探索,如中持的县域环境管家式服务模式,也许将代表一种未来方向。
5、环境企业在快跑中拉开差距
伴随2011年总体利好背景,我国水务行业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各企业的融资能力的不同,在企业总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11年交易频繁。上市、并购、增资、特许经营等成为年度市场交易关键词。众多企业自变求新开疆拓土,市场精彩纷呈。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并购扩大服务范围和层次。
北控水务、首创股份、碧水源、桑德集团、中国水务投资、兴蓉投资等企业以自己的独到眼光、雄厚实力在2011展现出领军企业的发展魄力。借助于资本的力量,市场将呈现出发展差距,一些追随行业发展节奏的企业将随同行业一起快速成长、实现超越,一些落后于市场发展步伐的企业,将在此轮快跑中失去更多优势。苏伊士环境和威立雅水务凭借世界500强的优势地位和良好品牌,在2011年基本完成战略调整。中环水务和创业环保作为中国水务领域的优势企业,也在2011年完成战略转型与调整。另外一只水务领域的主力部队上实集团在2011年基本完成了对亚洲水务的整合,将以上实水务的姿态活跃于2012年的水务市场。
6、环境服务业转型渐趋加速
2011年的中国环境产业,正向综合环境服务业的转型与发展。一方面,政府从政策上确定了环境产业向环境服务业转型的方向,另一方面,各企业均在把各自的战略定位于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北控水务定位为综合水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首创股份定位为国内领先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国中水务定位为水务产业系统服务提供商。
环境服务业,已经越来越被市场和企业认同。但是由于商业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真正的综合环境服务企业还没有健全。
7、城市内涝拉动管网专业运管市场
如果说,2011年全国大范围的“城市看海”是一个意外景观,作为网友集体智慧的成果,“城市看海”却真正促进了管理部门对城市排水问题的重视。
从首都辐射众多城市,“城市看海”形象地反映出城市排水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更充分表明了社会大众对城市排水体系问题的不满,同时引发了社会对城市排水建设和运营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排水运营管理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持续的城市内涝,也让持续十年之久的《城镇排水与污水管理条例》最终走向征求意见稿阶段。
结合5月份的深圳大通水务等企业中标深圳宝安、龙岗排水管网特许委托运营项目观察,城市排水管网的市场化之路已全面开启,并将进一步开启中国水业在2012年的更多期待。
四、展望2012,想象2015
重回投资时代的中国水业,在2012年必然迎来大的洗牌。环境和水务市场需求的总体放大,行业总体发展速度会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同时,由于不同企业的融资冷暖差异加大,并购与转型必然会加剧。虽然行业进入的门槛已经很高,在2012年仍然会有多家企业巨舰进入水业市场。另一方面,水业主业的低利性仍然会延续2-3年,这将困扰以水业主业为主导的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快综合服务业的转型。
2012年的中国水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必将进一步深刻,中国水务领军企业事实上已经冲破国际水务专业同行树起的专业化藩篱,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环境综合服务时代。合同环境服务作为综合环境服务的主流商业模式,在未来五年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但是也需要强调,随着价格体系的理顺,未来中国水业必然会实现主业的专业化回归,一个水业企业永远不能漠视水业服务的专业化,否则必然会在发展中迷失。
编辑:谷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