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文一波:11条建议助力盐城环科城实现弯道超车

时间:2014-11-09 20:51

来源:E20环境平台传播中心

作者:成苗苗

评论(

盐城环保科技城(以下简称盐城环科城),这个用6年时间完成烟气治理产业布局和产业积聚的环保产业园区,继7月18日-20日承办2014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之后,11月8日—10日,盐城环科城再一次迎来环保产业盛会——“2014第三届中国·盐城环保产业博览会”及“2014中国·盐城环保产业高峰论坛”。论坛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发言,他表示,盐城环科城自成立以来,4、5年时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的高度重视、丰裕的土地资源、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初具规模的环保产业,是盐城环科城明显的优势,同时,盐城环科城的发展也面临着区位优势不够明显、交通不便利、人才储备不充足等劣势,在环保产业面临巨大市场机会的今天,盐城环科城如何凭借资深良好的业务基础和发展态势,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中国环保产业领导者,文一波提出了11条建议。

建立政策高地

文一波认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他建议政府加大对园区土地利用计划的支持力度,简化项目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对污染治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及所占土地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免征等优惠政策;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环保产业所得税参照高新技术产业享受15%的税收优惠政策,在15%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将“三免三减半”调整为“三免五减半”。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集群

重点引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环保产业集群,发挥协调发展作用,带动整个环保产业园区甚至江苏及周边省市的环保产业发展。

重视金融推动

对于环保项目,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实行贷款浮动利率、延长信贷周期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落实收费权质押等政策;

设立专项环保产业扶持基金,为园区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帮助企业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设立“环保黑马营”和“环保之星”

挖掘潜力企业和潜力个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供学习、推广、合作、咨询等服务,权利扶助黑马企业成长,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赋予“环保之星”称号,发挥文化带动作用。

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设立总部

积极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国际环保合作项目、资金和技术;

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外企直接投资并在园区设立总部,提升园区档次和影响力。

先期主攻1—2个领域

结合园区发展优势,集中精力限行发展烟气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等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类似布袋除尘、滤料生产等领域,做专、做精。

成立环保“蓝翔技校”

通过多年在环保产业的探索,文一波认为,技能型人才在产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建议盐城环科城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专业环保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他随后强调,我国现在中高等人才培养较多,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环保相关专业,但是我们现在缺乏专业的技工学院培养技术人才,任何企业都要自己进行培养,企业培养在系统性和时间上还是存在障碍。“如果有一个像山东蓝翔技校一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对园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基础。”

鼓励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产业研发平台;

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开发高水平和产业化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知名度,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快速产业化。

引进高水平环保智库

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环保专家、学者组建环保智库,为园区和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战略、政策的高度加以引领。

持续举办大型行业活动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逐步确定几项大型行业活动并持续开展,提升园区影响力。并探索设立具有广泛认可度的环保奖项。

大力发展环保中介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在环保产业的综合服务作用,建立完善面向环保产业的专业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7月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文一波就对盐城环科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肯定,这一次的11条建议,与环科城坚持产业化方向、市场化机制、国际化眼光和资本化运作的四条标准契合,在环保产业发展正当时的今天,盐城环科城,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


编辑:成苗苗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