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能科技:黑臭水体治理如何在产业中落地的尝试与践行

时间:2015-10-27 16:31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李敏

评论(

近日,环保部发出一封感谢信,对在“8.12天津爆炸事故”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救援工作的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环能科技”,下同)表示衷心感谢。在感谢信中,环保部提到在事故发生后,环能科技第一时间派出应急人员紧急赶赴现场参与处置工作,克服困难、昼夜攻关,科学严谨、务实高效,并主动提供一套超磁水体净化站用于废水处理,为环境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据悉,在天津事故应急处理中,环能科技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氰化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保证海洋不受污染。天津爆炸事故的应急救援,不仅体现出环能科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国家环保部门对环能科技在污水、黑臭水治理方面的信任和肯定。

环能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是国内最大的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国内少数几家掌握磁分离水体净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其业务范围包括冶金、煤炭、黑臭河湖治理、石油、应急车载等多个领域。在黑臭河湖治理方面,近几年因表现突出而被业内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对黑臭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更多的来自于老百姓的感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物学教研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洪营解释黑臭水体说:“黑臭水体是厌氧状态的水体,厌氧之后有机物多,就形成厌氧,在厌氧过程中,比如说氨释放出来了,硫化氢释放出来了,就会产生臭味。又因为水里面有一些硫化氢和铁形成了黑的,所以厌氧状态的水体就是又黑又臭。”

因为黑臭水体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2015年4月16日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各省、市也均出台黑臭水体治理相关文件,加快黑臭水体的治理。

但是因为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系统化治理工程,管理边界模糊,导致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为黑臭水治理方面的行业领军企业,环能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环能科技就黑臭水体治理的一些方法和心得。据介绍,目前我国的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两种策略:一是长期策略,通过新建或者改建污水处理厂、加强推进雨污分流和管网建设,促使污水都进入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这就是“阵地战”形式;另一种是短期策略,针对短期内不能进入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通过小型的临时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应急处理,同时对已污染的城市水体进行截流,经应急设备处理消除黑臭后排放,这就是“游击战”的形式。他认为这两种形式不可偏废,应该以灵活的游击战来补充阵地战的不足。

据了解,目前环能科技在黑臭水体治理上,面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同的技术组合,比如:对黑臭的湖泊、生态湿地项目,环能科技采用“超磁透析+原位生态修复”的技术组合;对城市内河、城郊结合部的排污沟渠,采用的则是“超磁透析+曝气生物滤池”的技术组合。

虽然黑臭水体的治理难度大,但近几年环能科技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也运作了不少成功案例,其中以北京清河河北村的项目尤为突出。清河是北京北部主要的城市排水河道,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北京市曾经投入超过6.4亿元整治清河,但由于清河两岸排污口众多,工业企业和城中村排污口污水直排,不少河段仍出现黑臭现象,居民怨声载道。环能科技采用MUM-2500移动超磁分离净化站对流入清河前的污水进行截留、处理后再流入清河。出水水质要求经处理后的水排到清河能提高河道水体透明度,降低嗅味,提高感官效果,减轻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终于使得清河复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清河”。

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但是社会和公众需要企业知难而进,同时这个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商机,也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2015年10月28日,E20环境平台将召集政府、专家、学术科研机构、设计院、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专业人士,在宜兴召开“2015(首届)环境施治论坛”,内容涉及黑臭水体治理中得到政策导向分析、地方政府需求解读、市场机遇与挑战、商业模式探讨、交易结构设计等方面,探讨“让黑臭水体治理在产业中落地”,并隆重发布《“黑臭水体”二十讲》。敬请关注。

 


编辑:陈丹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