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汪恕诚:积极探索水权转让机制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

时间:2004-04-03 09:22

来源:水利部网站

评论(

3月24~28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工作,他要求,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探索水权有偿转让机制,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连日来,汪恕诚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工程现场,考察了银川市、石嘴山市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青铜峡灌区改造工程,卫宁灌区水利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等工程建设,重点了解了宁夏青铜峡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新建火电厂有偿转让部分用水权,引黄灌区初始水权分配等情况,走访农户,与农民用水者协会人员进行座谈,并就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工作分别与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交换了意见。

  汪恕诚指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水利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水利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保障是水利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地处黄河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地区水资源贫乏,可利用的黄河水资源日趋紧张。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开展了水权有偿转让试点工作,宁夏大坝电厂向汉渠提供节水改造资金,宁东马莲台电厂向惠农渠提供节水改造资金等实例,通过节水改造,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电厂,解决了工业发展用水问题。

  汪恕诚对两自治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水权转让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水资源紧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更是未来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农业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为0.43,因此,节水的潜力在农业。在总体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节水,依靠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对灌溉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节水改造资金不能到位的情况下,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灌溉工程节水改造建设从而获得水的使用权,既保障了农民用水权益,又满足了企业用水需求。

  这种有偿转让水权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无偿剥夺农民用水权益的做法,为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探索了一条路子,值得大力提倡。

  汪恕诚称赞宁夏引黄灌区初始水权分配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他强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明晰初始水权是水权转让的基础,要建立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水权交易市场,调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水资源的使用就会流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汪恕诚强调,水权转让一定要根据各地水资源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个模式。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开展水权转让试点工作,要尽快出台水权转让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行为规范进行。要明确水权转让年限,建立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体系,保障今后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的再投入。加强水权转让资金的管理,确保水权转让资金用于节水工程建设,保障农民用水权益。水权转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要在实践中去解决,在探索中去完善。只有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