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元堂认为,目前需要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整县推进PPP模式的试点示范。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方案(环规财函〔2016〕195号)中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县(区)或区域一体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PPP项目。关于开展2018年度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中央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环办规财函[2018]37号)中提出:按照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工程项目应主要以区县为单元整体打包。对于农村污水处理等PPP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目前,村镇污水治理领域缺乏治理标准,很多地方套用城市标准。但农村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水量不稳定,村镇人口流动性对污水量收集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合到吨水成本中,则会导致吨水成本非常大,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二三十元/吨水。如果按照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思路,约定基本水量作为最低水量对社会资本进行费用支付的话,由于水量不稳定导致社会资本和政府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议区分可用性付费与运营绩效的,结合运维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考虑基本水量的设定,并按照可用性付费的一定比例与运维绩效付费捆绑,实现与绩效考核的挂钩。
五、加强模式创新,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是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可持续的关键
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未建立,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收费工作;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成本高,风险大,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亟需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缴费制度与费用分摊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农户缴费制度,综合考虑污染防治形势、经济社会承受能力、农村居民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缴费水平和标准,建立财政补贴与农户缴费合理分摊机制,保障运营单位获得合理收益。如在大荔县平罗村按照120元/年/户的标准征收生活垃收运费
此外,逯元堂认为,产业融合也是有效拓宽农村环境治理市场的重要举措。如在南京市黄龙岘村,将有收益的特色茶产业旅游与无收益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捆绑,实现了环保公益项目市场化的目标。这种资源组合开发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开发或者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有机融合。
在模式方面,已有充分的可探索空间:通过一些区域捆绑、项目捆绑,通过环保互联网+,PPP+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的经营,降低单位污染治理的成本,最终目的是能够降低财政支付的压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逯元堂举例:“桑德环卫与广告捆绑就是典型的模式创新案例。通过广告来获得收益。同时,将资源回收跟农村现代物流业务捆绑,在包装物回收等过程中与快递结合起来,这样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六、加强政策的协调与落地
逯元堂认为,目前来看,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现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资金缺口较大。
逯元堂表示,应进一步强化现有政策落实和协调衔接,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审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如参照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增强资金合力。他提出,可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投资补助力度;财政资金优先支持采用PPP模式和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明确专项资金用于运行补助;采用地方政府投一点、村集体出一点、农民拿一点的筹资方式等,探索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完善价格与税费政策也是改进方向之一。在价格方面,可考虑农村用电价格的调整,如将有机肥生产、污水垃圾处置、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秸秆初加工等用电价格标准由“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调整为“农业生产用电”,这样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成本。此外,可考虑研究出台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运输扶持优惠政策,把有机肥运输纳入《实行铁路优惠运价的农用化肥品种目录》。
在项目建设以外,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需求同样迫切。目前,监管机制不健全,表现在机构和人员缺乏、监管执法能力不足、监测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逯元堂建议,应进一步强化基层环境监管执法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实现农村环境监管的常态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2018年环境施治论坛直播专题:
编辑:李艳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