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膜处理饮水设备技术要求和配备规范》(简称“标准”),明确提出推荐中小学采用纳滤或超滤膜处理饮水设备,只有在原水污染风险较大地区或学校医务室配备纯水装置时可用反渗透技术。该标准一出,对校园直饮水装备宜采用的技术及过滤净化程度的争论亦一锤定音,未来学校在采购和使用直饮水系统过程中将有据可依。
在我国对校园直饮水系统建设作出以上顶层设计之前,碧水源作为我国水处理技术的执牛耳者,针对中小学生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危害,业已呼吁关注多年,并身体力行发起碧水源“饮水思源”公益活动,为200余所中小学捐赠了价值1000余万元的校园纳滤净水设备,于今年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碧水青山”专项基金,将全力保障全国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喝上安全健康的纳滤直饮水。
饮水不安全事件频出,把好校园饮水关刻不容缓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儿童在校时间普遍8小时以上,在校饮水量占据每日饮水量的70%~80%,因此校园饮水成为全民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2014年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理并上报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发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事件。据统计,我国尚有15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另据2012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数据显示,我国有11.4万所农村学校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地区学校的水源水质不达标、水处理能力不足或缺失,导致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把好校园饮水关刻不容缓。
国家出台行业标准,为校园饮水安全筑建防护墙
校园饮水安全问题如此突出,改善校园饮水环境、升级校园饮水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当下,能够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有超滤、反渗透及纳滤三种。其中,超滤技术可以对水质进行粗过滤,能够去除泥沙等大颗粒杂质,但去除不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地区;反渗透技术几乎过滤掉水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出水几乎为纯水,属于过度过滤。纯水没有营养,呈酸性且溶解性强,易造成体内原有矿物元素流失,造成人体脱矿,不适合快速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作为日常饮水长期饮用;纳滤技术则规避了前二种技术的弊端,既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又保留人体所需矿物元素,保障饮水的安全健康性。
因此,此次教育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校园的膜处理饮水设备宜采用纳滤或超滤的过滤方式,只有在原水污染风险较大地区或学校医务室配备纯水装置时才用反渗透技术,为校园饮水设备的使用指明了方向。
碧水源无愧于“芯”,全方位护航校园饮水安全健康
碧水源作为此次教育部发布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其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低压选择性纳滤芯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矿物元素,兼顾了饮水的安全性与健康性。目前,碧水源的纳滤核心净水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家用、商用、校园、工程等众多领域。
同时,碧水源没有忘记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对于少年儿童的饮水安全,碧水源一直都在用“芯”守护。碧水源专门针对校园饮水习惯定制研发了碧水源校园纳滤直饮机,全面解决饮水水质不安全、不健康、烫伤隐患大等问题,并于2015年,携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和碧水春天基金联合发起了饮水思源中小学饮水安全计划,向全国有水质问题的中小学开展捐助活动。历经四年,碧水源“饮水思源”公益活动的足迹已经遍布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为200余所中小学捐赠了价值1000余万元的校园纳滤净水设备,帮助所在地的中小学生喝上了安全健康的水。
2019年碧水源对饮水思源中小学生饮水安全计划进行升级,联合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碧水青山”专项基金,旨在希望通过这个公益平台,扩大捐助规模和范围,面向全社会,为保障中小学生饮水安全健康和国家的水环境优化与改善持续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膜处理饮水设备技术要求和配备规范》,为日后中小学校选购膜处理净水设备提供了方向,更为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饮水提供了重要保障。碧水源作为净水行业的标杆企业,将一如既往保持科技创新,从学校到家庭全力护航全国少年儿童的安全健康饮水,助力孩子们茁壮成长。
相关新闻:
碧水源双膜新水源技术实现污水超净化处理 破题“水少+水脏” 之困
碧水源预中标黑龙江绥化市北郊污水处理工程及绥化市经开区(国家级)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