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很少采纳新技术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新技术与传统理念直接没能很好地接洽上。”王少林分析,作为产业公司,有了好技术以后,一定要跟相关需求方做一个比较广泛的技术交流,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家在大力地推广污水治理、各地需求不同的情况下,在沟通商讨阶段需要做的大量工作。
未来五年的技术突破方向
我国对于污水的治理,可大致分三个大阶段。刚开始是在城镇发展过程当中解决微生物污染的问题,杜绝瘟疫疾病;后来到了环保阶段,避免环境污染;未来的方向则是走向生态,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和谐、友好。
章林伟判断,未来的方向决定了将来的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大方向。目前,行业的焦点是城市污水处理,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径流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偷排污染这些问题日益显著,并未建好污水厂即可解决。未来需要更多地考虑资源化,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到水处理,并建立起更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大的前提下,技术的研发方向不应当着眼于过程,而应当更契合终级目标。章林伟举例:“如目前的雨污合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是迫于无奈的现状,但不代表这就是合理的,从科学上来说,依然要走雨污分流的路线。”
杨向平感慨:“做了一辈子的污水处理,几乎建完了北京的污水处理厂,但后来发现,水环境污染还没有被根治。市场对于技术及模式创新有更复杂的需求。”他测算,面对水环境治理需求,目前建成的两亿吨污水处理能力还不够,未来的十到二十年还需要4-6亿吨的初级雨水或者是雨污混水的处理能力。相比于污水厂,未来更需要建设的是雨污混水的处理池,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方向。
杨向平判断,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占地小、投入少、效果好的处理技术将成为重点发展趋势。“能不能在有雨污混水的时候把污泥的浓度降下来,把表面附和再降低?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真正地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分散式、集中式的都需要。”
杨殿海认为,污水中的各种资源回收利用将是未来发展方向。“100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污水作为处理对象,但水资源,以及污水中的碳、氮、磷资源,都可以作为回收利用资源。每人每天排放的磷大概是120毫克,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做的工作。未来的排水系统或将成为城市收集资源并加以恢复利用的设施。”
“开放、共享、融合”是陈永总结的三项未来技术研发思路。水务行业和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等多学科相关联,“开放”往往可以化繁为简,用跨界的思维去观察,可能是在材料方面,包括膜处理材料、靶向材料等,能做的技术革新还有很多;“共享”是指水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应该碎片化、割裂化,污水治理及技术研发也需要从大系统的视角考虑,而不是就节点论节点;从水系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方面,也需要将各个处理环节融合来看,包括污水处理厂、雨水处理厂等等,将规划、标准、管理体制相融合。
陈永认为,环境产业创业者的两大趋势,分别是“大而全”和“小而精”。大而全的企业主要是用资本拉动,什么都做;小而精的企业,如清研环境,主要靠技术驱动,还可以为大企业提供很好的支撑服务。他提出,希望大企业不要过早地兼并,为小企业留出提升技术的时间。
王少林认为,未来的技术方向因紧盯当前几大痛点,包括黑臭水体、农村污水、管网等。“要真正消除黑臭水体,绕不开淤泥问题,我认为下一个阶段对淤泥污染的控制是一个主要的方向;农村比较是很分散,不可能做很多管网,所以小型的、便于管理的、无人值守的设备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管网的检测、维护,包括管网污泥的处理等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技术需求,市场比较广阔。”
对话最后,针对清研环境的技术创新样本,嘉宾分别给予了发展建议和祝福。
章林伟:期待清研在三个方面有更多成果:第一,全寿命周期;第二,全产业链条;第三,更多地研究机制,包括市场运行的商业模式和机制,做一个机制适应体制,甚至克服体制障碍的案例。
杨向平:结合清研环境RPIR技术,希望你们在雨污混流水上进一步挖掘技术的潜力,为我国城市污染减排做更大的贡献,你们在市场上很有潜力。
杨殿海:清研环境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非常难得,希望清研环境能够走得越来越好,为中国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永:祝清研环境技术做精,团队做实,项目做好。
王少林:祝清研环境发展更上一层楼。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