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天津荣程刘刚:打造百年绿色企业,环保投入累计45亿元

时间:2019-11-04 10:39

来源:工业绿色化

作者:徐冰冰整理

评论(

“环保是社会的生命线,安全是员工的生命线,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天津荣程刚进入钢铁行业不久后就提出的“三条生命线”。该理念深入人心,渗透到每个荣程人的血液里。天津荣程在环保的投入非常巨大,这么多年来,用于环保投入改造的资金累计达45亿。

“环保是社会的生命线,安全是员工的生命线,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天津荣程刚进入钢铁行业不久后就提出的“三条生命线”。该理念深入人心,渗透到每个荣程人的血液里。天津荣程在环保的投入非常巨大,这么多年来,用于环保投入改造的资金累计达45亿。

 “荣程的绿色发展实践过去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可能没有顶层设计,没有系统思考,但下一步荣程的绿色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和顶层设计,而不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刘刚表示。

 10月24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荣程研究院秘书长,荣程生态科技公司总经理刘刚在“2019年(首届)绿色工厂高峰论坛”上阐述了打造百年绿色荣程的经验与心得。

 1572835396989387.jpg


刘刚

中国钢铁工业走进绿色工厂新时代

钢铁是工业的原材料,是国民经济的粮食,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中国的钢铁工业也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走进绿色工厂新时代。

回首钢铁行业这70年的发展,我国钢产量从1949年建国时的15.6万吨,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1108万吨,2018年粗钢产量已经达到了9.28亿吨,而当时整个世界的粗钢产量是18亿吨。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钢产量发展非常快,已经占了世界一半以上。中国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说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放到集约的一个过程。

 刘刚介绍,钢铁行业的发展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数量时期,包括增量阶段、减量阶段;第二个时期是高质量时期,包括重组阶段、低碳阶段,两个时期中间有个过渡的环保治理阶段。

 从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钢铁行业发展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强化环保阶段的三期叠加,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减量、环保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重组成为关键所在,将决定能否实现由数量时期向高质量时期的平稳过渡。

中国钢铁企业在绿色发展的路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与2005年相比,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煤降至555千克标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一些企业指标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突破。近几年,广大钢企围绕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五大重点工序及智能制造,开展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高温烟气循环分级净化技术、副产物资源化技术等、组合式系统集成节能减排技术、基于炉料结构优化的硫硝源头减排技术、新型非高炉炼铁、小方坯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等研究,为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首钢、宝武、安钢、河钢、太钢、德龙、中天等一批钢企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并率先取得突破,荣钢已率先实现超低排,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树立了信心。

 钢铁行业共建绿色产业链初见成效。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中国将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坚持生产洁净化、制造绿色化、厂区园林化、建筑艺术化,建成行业内绿色发展的领跑者,创建工业旅游示范景点。在实践中构建“1142”绿色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

钢铁行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协同促进钢铁与机械、建材等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一些先进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

荣程绿色发展实践

荣程是一家位于天津,成立30年的民营企业。目前有钢铁科技、金融、文化、健康四大业务板块,核心战略是钢铁主业做精,相关多元发展。钢铁累计利税已经超过200亿,社会贡献值超过268亿,员工将近上万人。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