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经济和信息化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举办新闻通报会,通报四川省2020年上半年水质达标情况。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李岳东在会上表示,上半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整体稳中趋好,尤其是岷江流域11个国考断面历史首次全面达标。
李岳东透露,未来全省水污染防治将会有两大变化。“第一,我们的战场将从城镇转向广阔的农村,重点放在农村面源和农村水污染治理。第二,将会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水污染防治。”
11条河流有10条达到100%优良水质
出川断面全面达到优良标准
上半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整体稳中趋好,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尤其是岷江流域11个国考断面历史首次全面达标。87个国考断面中, 83个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比例95.4%,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要求(81.6%)13.8个百分点;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劣V类断面全部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为98.5%,上升3.4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全省11条主要河流中,嘉陵江、长江(金沙江)、黄河等10条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100%;其中,涪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较去年同期增加33.3个百分点。
具体到各个地方,攀枝花、广元、广安等14个市(州)优良水体比例100%,其中成都优于考核目标62.5个百分点。“今年成都市实现了境内所有国考断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级别,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李岳东补充道。
黄龙溪水质直接“升级”
未来3年将有超1000亿元融资支持
全省坚决打好沱江流域治理成效巩固战、府河黄龙溪达标攻坚战、琼江污染攻坚持久战和重点流域枯水期保卫战。19名院士和专家组成沱江顾问团,对沱江等重点流域把脉会诊。针对府河黄龙溪,生态环境厅围绕府南河污水直排、提标改造、面源防控和基流保障,编制印发工作方案。上半年以来,黄龙溪断面单月未出现劣Ⅴ类,由去年同期V类提升到今年Ⅲ类水质,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4%、9.5%、8%。在琼江流域,借用毗河引水渠道累计补充生态流量200余万方;建成人工浮岛4037平方米,投放滤食性鱼类60余万尾,跑马滩和光辉断面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
此外,全省实施水污染治理“补短板”四个专项行动。目前,全省136家“三磷”企业、纳入整改清单的92家问题企业、99个三磷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治;全省134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已有129家完成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96.3%;推动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226座,占总目标67.1%,提标日处理规模达436.2万吨;全省城市建成区城市黑臭水体105个,完成整治103个,完成率98.1%。
积极推出水污染防治创新举措。先后与多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未来3年为生态环境领域提供总额不低于1000亿元融资支持。加大对水污染防治项目申报,今年成功申报水生态环境保护中央库项目278个,总投资191.69亿元。开展川渝跨界河流调研,全面梳理81条跨界河流污染状况,会同重庆市拟制了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重点围绕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深化区域合作。坚持规划引领谋划十四五工作。
直面四大难题
接下来工作方向将有两大变化
“目前我们的工作还是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在答记者问时坦言,在水污染防治中具体还存在四个困难:治理融资困难,治理技术参差不齐,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下半年,水环境工作有八个重点:一是巩固提升沱江治理成效;二是抓好川渝跨界河流共治;三是推动水功能区和排污口建设;四是打好府河和琼江污染攻坚战,确保黄龙溪和光辉断面全年稳定达标;五是加大球溪河口等重点断面定点帮扶力度;六是打赢三磷综合整治等标志战役;七是强化水十条终期考核评估,加大滞后工作攻坚力度;八是在成都、德阳、宜宾开展城市公园水体整治试点。
目前,已启动“十四五”重点流域规划编制。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出台岷江、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实施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底线管控,推动生态湿地和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
李岳东表示,接下来,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会有两大变化。“之前的重点在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目前已经基本解决这些领域的突出问题。接下来,战场转向广阔的农村,重点对农村面源污染、农村污水加以治理。省政府已制定全省农村污水治理新的三年行动方案。”
另外一个变化则是,将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我们将结合四川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重点方向,预期用三年时间初步搭建四川水污染现代化防治系统。”
川渝“跨界”合作
加快落实“一张清单管两地”
会上,李岳东还专门通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近期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携手会商相向发力,指导毗邻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接深化联动。
谋布局编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编制完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治重点课题和规划两个研究报告,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请示国家部委,积极争取国家加快启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抓协同建机制,上下贯通合力推进。省级层面强化部署大力推动,今年已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先后4次召开联席会议,厅领导多次赴渝开展对接会商,加强日常沟通衔接,在跨流域水污染和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川渝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跨界联合环境督察执法等方面签订了10多项深化合作机制。
重联动强监管,协同共治保障安全。对川渝跨界河流开展摸底排查,联合开展琼江流域实地巡查和濑溪河流域的联合巡河。启动相邻重点城市大气督导,厅领导带队开展为期3个月的帮扶指导。相继推动出台“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加快落实“一张清单管两地”。目前,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加强生态共建等27项具体举措,细化了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等方面共36项年度重点任务。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